立春時,鬥指東北。
太陽黃經315度。
“至於春節陽曆日期為,那曆法來源説起。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這種説法完全沒有科學,出現這種現象天文曆法有關。
”1月21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黎耕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沒有立春現象是於農曆和公曆推算方法產生,而“無春年”嫁娶無稽之談。
民間所謂“無春年”“兩頭春”春節陽曆日期有關。
”黎耕説。
”黎耕説。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農曆和曆畫號,誤以是一回事。
其實,曆法分3種,即陽曆(公曆)、曆和陽曆(農曆)。
陽曆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時間即一迴歸年定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平年365天,每隔4年要閏一天,加在2月天數上,即平年2月28天,閏年便是29天,其餘每月天數不變。
陽曆日期,可知寒來暑往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這那些需要月相瞭解潮汐變化人來説是不便。
曆則月亮週期作為一個月,一個月29.5天,一年12個月,它完全考慮太陽運動規律,因而曆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
延伸閱讀…
這種曆法價值太小,現在有少數國家使用。
我國現行農曆即是一種陽合曆,它揚陽曆避曆,月亮盈虧週期確定“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時間即一迴歸年作一年長度。
農曆規定月30天,月29天,一年12個月354或355天,迴歸年少11天左右。
“如果只考慮月亮週期,一年12個月少了10多天,10年下來100多天。
久而久之,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現象,如冬夏顛倒。
”黎耕説。
延伸閱讀…
瞭解這個問題,需要添加閏月。
中國古代曆法採“19年7閏”法,即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月叫“閏月”。
此,北京天文館古觀象台王玉民指出,農曆19年增加7個閏月後,保證了農曆19年內一年長度3651/4日。
由此,如果上一年農曆有閏月,那麼下一年春節會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一年農曆有閏月,下一年春節會上年推遲19天左右。
所以春節陽曆日期是。
今年立春是公曆2019年2月4日,轉換農曆則是戊戌年十二月三十日。
可見,2019年沒有立春,只是因為立春上了農曆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