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街頭常常可以看到那種狹長的長型房子,這種建築在都市裡特別常見,因為地小人稠嘛!這種房子的格局通常都是前後很長,左右很窄,像是一條長廊一樣從門口一直延伸到後院。雖然看起來有點擠,但只要設計得好,其實住起來也很舒服喔!
說到長型房子的優缺點,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大家參考:
優點 | 缺點 |
---|---|
土地利用率高,適合都市狹小地塊 | 採光可能不足,中間區域容易陰暗 |
通常前後都有出入口,通風不錯 | 空間感較壓迫,走道佔用太多面積 |
隱私性較好,房間可以分區規劃 | 家具擺設需要特別設計,不然會很卡 |
我自己就住過這種長型房子,最頭痛的就是採光問題。後來發現可以在中間加個天井,或是用玻璃磚引光,整個屋子就亮堂多了!還有人會把廚房做成開放式的,這樣視覺上會比較寬敞。記得要選淺色系的裝潢,深色會讓空間感覺更狹長喔。
這種房子的裝修真的要多花點心思。我朋友家就把二樓做成挑高的,一樓客廳瞬間氣派很多。還有人會在長型的牆面上掛鏡子,創造出空間延伸的錯覺。不過要小心別放太多雜物,不然走道會變得很像倉庫啦!
說到收納,長型房子最適合用系統櫃了。可以依照牆面長度訂做一整排的收納空間,從鞋櫃、書櫃到衣櫥一次搞定。我建議可以做些有輪子的活動家具,這樣要調整空間配置的時候會方便很多。記得留點走道空間,不然每天在家裡都要玩”閃避障礙物”的遊戲了!
長型房子是什麼?台灣常見的狹長住宅解析
在台灣的都市裡,尤其是老城區,常常能看到一種特殊的住宅類型——長型房子。這種房子通常面寬窄、進深長,像一根長條一樣延伸,是台灣早期都市發展下的產物。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加上當時的建築法規較寬鬆,許多建商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就會蓋出這種狹長的住宅。走進這種房子,你會發現採光通風是一大挑戰,因為房子中間部分往往比較陰暗,需要靠前後開窗或天井來改善。
這種長型房子的格局通常很有台灣特色,一樓可能是店面或客廳,往後走是廚房和衛浴,樓上則是臥室。有些甚至會在三樓或頂樓加蓋,形成所謂的「頂加」。雖然居住品質可能不如方正格局的房子舒適,但在房價高漲的今天,這種相對便宜的住宅還是很多人的選擇。
長型房子特點 | 說明 |
---|---|
面寬窄 | 通常只有3-5米,甚至更窄 |
進深長 | 可達15-20米,甚至更長 |
採光通風 | 中間區域較差,需靠前後開窗或天井 |
常見格局 | 一樓店面/客廳,後方廚房衛浴,樓上臥室 |
價格 | 通常比方正格局便宜,適合預算有限者 |
說到長型房子的優缺點,最大的好當然是總價相對低,適合首購族或預算有限的人。而且這種房子通常位於市區,生活機能很方便。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像是採光不足、通風不良,還有動線會比較長,從門口走到最裡面可能要花點時間。有些老舊的長型房子還會有排水或潮濕的問題,這些都是在看房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在裝修長型房子時,台灣人通常會用一些技巧來改善缺點。例如用玻璃隔間讓光線穿透,或是打掉部分牆面做成開放式設計。也有人會在中間挖天井,雖然會犧牲一些面積,但能大大改善採光和空氣流通。顏色選擇上,多用淺色系可以讓空間看起來更寬敞,這些都是住在長型房子裡的小智慧。
為什麼台灣會出現這麼多長型房子?
走在台灣街頭,你一定看過那種窄窄長長、像火柴盒一樣的透天厝。為什麼台灣會出現這麼多長型房子?這其實跟台灣的土地使用習慣和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早期台灣地狹人稠,特別是在都市地區,土地分割得很細,加上傳統「前店後住」的經商模式,讓這種狹長型建築成為最經濟實惠的選擇。
這種建築在台灣有個特別的名字叫「街屋」,通常面寬只有4-5米,但深度可以達到15-20米。最經典的就是台南的老街屋,一棟挨著一棟,形成獨特的街景。這種設計除了節省土地成本,還能讓更多住戶都能臨街,對做生意的小家庭來說超級方便。
長型房子優點 | 實際應用情況 |
---|---|
土地利用率高 | 在都市精華區特別常見 |
臨街面多 | 適合開店做生意 |
建築成本低 | 適合小家庭自建 |
通風採光佳 | 通常有天井設計 |
說到通風採光,這些長型房子雖然窄,但聰明的台灣人早就想出解決辦法。很多老房子中間會設計天井,讓空氣可以流通,光線也能照進來。有些現代化的長型住宅還會用玻璃磚、挑高設計來改善採光問題。這種建築形式也影響到後來的公寓設計,你看現在很多大樓的戶型也是長條形的,可以說是把街屋的概念垂直發展了。
隨著時代演變,這種長型房子的功能也在改變。早期可能一樓是店面,樓上住全家;現在很多都改成咖啡廳、工作室,或是整棟出租。在台北大稻埕、台中審計新村這些地方,老屋改造的案例特別多,讓這些長型建築有了新生命。不過要住這種房子也是要有技巧的,家具擺設都要特別規劃,不然真的會覺得很擁擠啊!
如何有效利用長型房子的狹長空間?5個台灣人最愛的實用技巧
住在台北老公寓或新北狹長型透天厝的朋友,一定常為了「怎麼把長條型空間用得舒服」傷腦筋吧?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重點,這種房型反而能變身超有特色的生活場域!首先建議把最深的區域規劃成「靜態區」,像是書房或臥室,靠近採光面的地方留給客廳和餐廳,這樣自然光能穿透整個空間,視覺上也會更開闊。
燈光配置是關鍵中的關鍵!長型屋最怕中間段變成陰暗的「隧道」,建議每隔1.5-2米就裝設崁燈或軌道燈,搭配落地燈增加層次感。記得要選4000K左右的中性光,太黃會讓空間顯得更狹窄。牆面顏色推薦用奶茶色或淺灰這種「後退色」,天花板一定要維持白色,這樣才不會有壓迫感。
區域 | 推薦傢俱款式 | 擺放技巧 |
---|---|---|
客廳 | 低背L型沙發 | 靠單側牆擺放 |
餐廳 | 可伸縮摺疊餐桌 | 與廚房中島結合 |
臥室 | 頂天立地衣櫃 | 利用床尾整面牆 |
走道 | 薄型收納櫃 | 深度不超過35公分 |
收納一定要做在「順手的地方」!很多台灣人喜歡在玄關到客廳的過渡區做整面收納牆,但其實會讓動線變得更擠。不如把收納分散到各區域:沙發後方做半高書櫃、臥室床底下用抽屜式收納盒,連樓梯下方都能變成儲藏室。最近很流行用「鐵件+層板」的開放式收納,既能展示收藏品又不會擋光,特別適合窄長屋型。
如果預算允許,建議把衛浴改造成「三件式分離」,把洗手台外移到走道區,這樣洗澡和如廁空間能完全分開。廚房部分可以考慮做中島吧檯代替傳統餐桌,下方還能收納電器。記得所有櫃體都要做到頂,上方空間用收納盒放換季物品,台灣潮濕的氣候特別需要這種防塵設計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