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絲戧金工藝全攻略 | 手作達人教你捏絲戧金 | 台灣傳統捏絲戧金技法

最近在整理老物件時翻到一個超特別的工藝品,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捏絲戧金」啊!這種傳統工藝真的很少見了,是用金屬絲線在器物表面掐出花紋,再填上金粉或金箔的技法,看起來超級精緻。記得小時候在鹿港老街看過老師傅現場示範,那手藝簡直神乎其技,現在想找會這門技術的師傅都不容易囉。

說到捏絲戧金的應用,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廣泛。除了常見的擺飾品,以前大戶人家的家具、首飾盒甚至宗教器物都會用到。這種工藝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就算經過幾十年歲月洗禮,那些金線圖案依然閃閃發亮。我阿嬤的嫁妝裡就有個戧金梳妝盒,到現在花紋都還很清晰呢!

常見戧金器物 材質特點 保存注意事項
首飾盒 銅胎為主 避免潮濕環境
宗教法器 銀胎常見 定期用軟布擦拭
文具用品 木胎包銅 遠離酸鹼物質
家具裝飾 混合材質 防止碰撞刮傷

現在市面上偶爾還是能看到號稱戧金的商品,但很多都是用現代印刷技術仿製的。真正手工捏絲戧金的特徵是圖案會有立體感,摸起來能感覺到金屬絲的線條,而且金粉的色澤比較溫潤。前陣子有朋友在台南的骨董市集撿到寶,用很划算的價格收到一個清末的戧金香爐,上面的纏枝蓮紋美到不行。

如果想親眼看看這門工藝,建議可以去台北的故宮南院,他們常設展裡有幾件明清時期的戧金精品。記得上次去參觀時,解說員特別提到這種工藝最難的部分是要一氣呵成,因為金屬絲一旦固定就很難修改,師傅都得先在腦海裡構思好整個圖案才行。現在有些文創品牌也開始嘗試把戧金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像是結合皮革或陶瓷的作品都蠻有意思的。

捏絲戧金

1. 什麼是捏絲戧金?台灣傳統工藝大解析

講到台灣傳統工藝,「捏絲戧金」這個詞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會覺得很陌生,但其實這項技藝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喔!簡單來說,捏絲戧金就是用金屬絲線在器物表面做出立體花紋,再填上金箔或金粉的裝飾工藝。這種技術最早是從中國傳過來的,但在台灣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常見在廟宇的裝飾、神龕,或是傳統傢俱上。

這項工藝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師傅要徒手把細細的金屬絲線彎曲成各種圖案,像是龍鳳、花草這些吉祥圖案都很常見。而且每個線條都要掐得剛剛好,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超級考驗手藝的!做完線條後還要上膠、貼金箔,整個過程超級繁複,一個小作品可能就要花上好幾天才能完成。

工藝特色 說明
主要材料 銅絲、銀絲、金箔
常見用途 神像裝飾、廟宇建築、傳統傢俱
製作難度 需要多年練習才能掌握
現況 台灣僅剩少數老師傅傳承

現在在台灣要看到真正的捏絲戧金作品已經不太容易了,因為這門手藝真的超級費工,年輕一輩願意學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在一些老廟宇還是可以看到保存下來的經典作品,像是台北龍山寺、大甲鎮瀾宮這些地方,仔細觀察神龕或是樑柱上的裝飾,那些金光閃閃的精緻花紋,很多都是用捏絲戧金的技法做出來的。

說到製作過程,老師傅們通常會先設計好圖案,然後用特製的工具把金屬絲線按照設計圖彎折成型。這個步驟最難的就是要讓每條線的粗細和弧度都一致,而且線與線之間的距離也要計算得很精準。接著要在掐好的線條間填上特製的膠,等膠半乾的時候再把金箔小心翼翼地貼上去,最後還要經過打磨讓表面更平整光亮。

2. 誰在傳承捏絲戧金?老師傅的堅持故事,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台南巷弄裡那間不起眼的工作室。陳師傅從15歲開始學這門手藝,現在已經72歲了,每天還是堅持親手把金絲一根根掐出花樣。他說現在年輕人寧願去科技廠輪班,也不願意坐下來學這種「賺不了大錢的老東西」,但這手藝要是斷了,以後故宮修文物找誰?

傳承現況 數據 老師傅心聲
全台專業師傅 不到20人 「我收過3個徒弟,最後都去跑外送了」
平均年齡 68歲 「這行當要耐得住寂寞,光磨工具就要三年」
年度新生 1-2人 「去年有個大學生來學,說要拍IG短片就沒再來了」

陳師傅的工作檯上永遠擺著三樣東西:老花眼鏡、放大鏡和一杯濃茶。他示範給我看怎麼用0.3mm的金絲盤出蝴蝶觸鬚,那雙長滿老繭的手穩得驚人。「現在都用雷射切割啦,但機器做的沒有溫度。」說著從抽屜拿出民國60年的作品,那時候的金絲比頭髮還細,現在根本找不到這種材料了。

最讓人唏噓的是,連材料行都一間間收掉。陳師傅打開生鏽的鐵罐,裡頭是他囤了三十年的金線,「這些用完就沒了,工廠說現在沒人要,停產啦。」隔壁銀樓老闆常笑他傻,說隨便轉行做金飾都比這個賺,但他就是放不下這門從清朝傳下來的手藝。每到週末,他還是會把工作室門打開,盼著哪天會有年輕人願意駐足。

捏絲戧金

3. 何時開始流行捏絲戧金?歷史演變一次看,這個問題其實要從明朝工藝的黃金時期說起。當時的工匠們為了讓金屬器物更華麗,開始在表面掐出細絲再填上金箔,這種工藝在宮廷特別受歡迎,後來慢慢傳到民間,成為富貴人家炫富的象徵。台灣早期在清領時期也有引進這種技術,不過真正流行起來還是這十幾年文創風潮帶動的復古熱。

講到捏絲戧金的演變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時期來看。明朝永樂年間算是技術最成熟的時候,那時候做出來的器物線條特別細膩,現在故宮裡都還收藏著幾件。到了清朝中期,因為戰亂關係技術差點失傳,幸好有些老師傅把技法記錄下來。台灣光復後,有些老師傅從大陸帶過來這門手藝,但真正發揚光大還是這幾年的事。

時期 發展特色 代表作品
明朝永樂 線條細緻,多用於宮廷器物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瓶
清朝中期 技法簡化,開始融入民間工藝 銅胎掐絲琺瑯香爐
日治時期 在台灣局部流傳,多用於宗教器物 廟宇門環裝飾
現代 結合文創設計,應用範圍更廣 文創商品、首飾配件

現在台灣很多文創市集都能看到改良版的捏絲戧金作品,年輕設計師把傳統技法用在手機殼、項鍊這些日常用品上,讓老技術有了新生命。有些工作室還會開體驗課程,教大家怎麼用銅線做出簡單的戧金效果,意外發現很多年輕人對這種古早味工藝超有興趣。

要說這門手藝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那種手工打造的溫度感。機器做的東西再精準,都比不上老師傅一筆一劃掐出來的線條有靈魂。現在台北迪化街一帶還有幾間老店堅持用古法製作,他們的作品光是看那個反光效果就知道是真功夫,跟大量生產的完全不一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