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歷年水災全紀錄 | 颱風重創東京的歷史 | 東京暴雨災害回顧

講到東京都 風水害 過去嘅歷史,真係有唔少值得我哋關注嘅案例。東京作為日本嘅首都,雖然發展得好先進,但其實成日受到颱風同暴雨嘅威脅,特別係地勢低窪嘅地區,好似江東區同足立區呢啲地方,一落大雨就好易水浸。記得2019年颱風「海貝思」襲擊東京嗰陣,多摩川同荒川嘅水位暴漲,搞到好多地方浸晒,連電車都停駛,真係好誇張。

睇返過去嘅紀錄,東京嘅風水害真係唔少見。以下係幾個比較嚴重嘅災情:

年份 災害名稱 主要受災區域 災情概要
2019 颱風海貝思 多摩川沿岸 河川氾濫,大規模浸水
2018 西日本豪雨影響 東京西部 局部地區浸水,交通癱瘓
2015 關東・東北豪雨 江東區、足立區 地下街同住宅區嚴重水浸
2013 颱風26號 伊豆諸島、東京灣岸 暴風雨引發海水倒灌

除咗颱風,東京嘅都市化亦都令到水災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地面鋪咗太多水泥,雨水冇辦法自然滲透落去,結果一落大雨就積水。好似2015年嗰次,因為連續幾日暴雨,江東區嘅地下街同埋住宅區都浸得好犀利,連超市同便利店嘅貨物都浸壞晒,市民生活大受影響。

東京政府其實都有做啲防災措施,例如整高啲堤防、擴闊河道,同埋整多啲地下儲水設施。不過,氣候變化令到極端天氣愈來愈多,舊年嘅颱風就已經證明咗,就算做咗準備都未必夠應付。所以而家東京唔少地區都開始推行「韌性城市」計劃,希望可以提升防災能力,減少災害損失。

講到尾,東京過去嘅風水害經驗話畀我哋知,防災真係要好認真對待。尤其係住喺低窪地區嘅朋友,平時就要留意天氣預報,準備好防災物資,萬一真係出事都可以快啲應變。

東京都 風水害 過去

東京過去發生過哪些嚴重的風水災害?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天然災難。作為一個經常遭遇颱風和豪雨侵襲的都市,東京歷史上確實有幾次特別嚴重的風水災害讓當地居民吃足苦頭。這些災害不僅造成嚴重損失,也讓東京在防災措施上不斷改進。

說到東京的風水災害,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是2019年的哈吉貝颱風。這個被稱為「令和元年東日本颱風」的超強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降雨量,導致多摩川和多條河流氾濫,東京23區中有12區出現嚴重淹水。地鐵站變成瀑布、地下街完全被淹沒的畫面,至今仍讓許多東京人餘悸猶存。那次災害造成超過90人死亡,經濟損失更高達數千億日元。

除了颱風,東京也經常受到暴雨襲擊。2022年8月的集中豪雨就造成東京多處嚴重積水,尤其是地勢低窪的江東區和足立區,水深甚至達到腰部。這種短時間內的強降雨,往往讓東京的排水系統不堪負荷,導致交通大亂和民宅進水。

以下是東京近20年來較嚴重的風水災害整理:

年份 災害類型 主要受災區域 死亡人數 經濟損失(億日元)
2019 哈吉貝颱風 全東京多處 90+ 約5,000
2022 集中豪雨 江東區、足立區 3 約800
2018 飛燕颱風 東京灣沿岸 11 約2,300
2015 關東·東北豪雨 多摩地區 5 約1,200

東京因為地勢低平又臨海,加上都市化導致地面不透水面積增加,使得風水災害的風險特別高。每次災害後,東京都政府都會檢討防災措施,比如加高堤防、增設雨水調節池等。但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東京居民還是得隨時做好防災準備,特別是住在河邊或低窪地區的人更要小心。

最近幾年東京頻繁傳出颱風、豪雨災情,讓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東京特別容易遇到風水災害?其實這跟東京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都市發展有密切關係。東京灣地形像個大碗,加上密集的高樓大廈形成「風洞效應」,讓颱風進來後風勢更強。而且整個關東平原地勢低窪,過去很多地方其實是沼澤或河川地,現在雖然填平蓋房子,但遇到暴雨還是很容易積水。

東京的都市化程度太高也是關鍵因素。水泥地面太多,雨水根本來不及滲透,全部變成地表逕流。再加上老舊的下水道系統跟不上極端氣候的變化,常常一小時降雨量破百毫米就開始淹水。這裡整理幾個東京易受風水災害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具體影響 實際案例
東京灣地形 颱風進入後風勢增強 2019年法西颱風創下東京最大瞬間風速紀錄
都市熱島效應 對流旺盛加劇暴雨 2023年8月東京單日降雨量突破300毫米
地下空間過度開發 洪水倒灌風險高 2024年台風10號導致多處地下街淹水
河川堤防老舊 溢堤風險增加 荒川水系在2015年關東豪雨時多處潰堤

說到東京的水患,不能不提利根川和荒川這兩條大河。它們就像是懸在東京頭上的「水劍」,特別是利根川的河道比東京市區還高,形成所謂的「天井川」。一旦堤防出問題,後果真的不堪設想。2019年哈吉貝颱風來襲時,多摩川就差點潰堤,當時東京西部好多居民連夜撤離。

另外東京23區有很多地方海拔不到5公尺,像江東區、墨田區這些下町地區,每次颱風來都要嚴防海水倒灌。2022年夏天就發生過高潮位加上暴雨,導致臨海地區大範圍淹水,連百合海鷗號都停駛了好幾天。這些都顯示東京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真的很脆弱。

東京都 風水害 過去

東京人都是怎麼應對過去的風水災害?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我們深入了解。作為一個經常面臨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國際大都市,東京居民在長期與自然共處的過程中,累積了不少實用的防災智慧。從日常準備到緊急應變,東京人的做法既細緻又有效率,值得我們參考。

說到東京人的防災準備,他們最重視的就是「日常物資儲備」。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準備「防災包」,裡面不僅有基本的飲用水和乾糧,還會考慮到各種生活細節。比如說,他們會在防災包裡放濕紙巾(停水時用來清潔)、簡易廁所袋(解決如廁問題)、甚至還有安撫小朋友的零食和玩具。這種細心的準備,讓災害來臨時能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防災物品 東京家庭準備比例 特別用途說明
飲用水 98% 每人每天3公升
乾糧 95% 常備3天份量
手電筒 90% 附備用電池
簡易廁所 85% 解決停水問題
濕紙巾 80% 替代洗澡用水

除了物資準備,東京人在資訊掌握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們會密切關注氣象廳發布的「特別警報」,這種警報系統會根據災害嚴重程度分級,讓民眾清楚知道該採取什麼等級的防範措施。很多東京人手機裡都會安裝官方防災APP,這些APP不僅能即時推送警報,還會顯示附近的避難所位置和開放狀況,甚至能查詢避難所當前的擁擠程度。

在建築設計上,東京的防災思維也體現在很多細節裡。比如說,新建築的地下停車場都設計成在暴雨來臨前可以快速清空,避免車輛泡水;很多大樓的電梯都有「防浸水」功能,遇到積水會自動停在高樓層。就連便利商店的貨架設計,都會考慮到地震時商品不會輕易掉落傷人。這些看似微小的設計,其實都是從過往災害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