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仔畚箕屋|老屋新生命 | 台南必訪!甕仔畚箕屋 | 甕仔畚箕屋的懷舊風情

最近發現一間超特別的「甕仔畚箕屋」,這可不是什麼傳統農具店,而是一家藏身巷弄的老宅改建葡萄酒專賣店。老闆把阿公留下來的紅磚古厝重新整理,保留了三合院埕前曬畚箕的懷舊感,卻在裡面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酒款,這種新舊混搭的風格意外成為IG熱門打卡點。

走進店裡會發現,老闆用台灣早期裝醬菜的陶甕當裝飾,搭配木製畚箕造型的層架來陳列酒瓶。最有趣的是他們把葡萄酒按風味分成了「畚箕三區」:

區域名稱 特色酒款 適合搭配
金黃畚箕 夏多內白葡萄酒 台式鹽水雞
紅土畚箕 黑皮諾紅酒 東港櫻花蝦炒飯
黑鐵畚箕 重單寧的卡本內蘇維翁 嘉義火雞肉飯

老闆阿明師原本是科技業主管,返鄉接手老宅後突發奇想,把童年記憶中的農具變成賣酒創意。他說:「阮兜以前真濟畚箕嘛是裝農產品,現在裝紅酒嘛真適合!」店裡每週末還會舉辦「甕底盲飲會」,用傳統醬菜甕裝不同產區的酒讓客人猜,猜對就能用畚箕撈一把花生帶回家。

二樓閣樓改造成的品酒區更絕,榻榻米上擺著改良式矮凳,客人要學阿嬤曬穀的姿勢盤腿坐。玻璃櫃裡那些看起來像醃脆瓜的玻璃罐,其實裝的是老闆從納帕谷酒莊直接進貨的限量款,價錢從八百八到八千八都有。最受歡迎的是用畚箕造型禮盒包裝的「台味組合」,裡面有埔里玫瑰酒配梅乾菜餅乾,意外成為年輕人送禮新選擇。

隔壁阿桑常笑說這間「酒矸仔店」比她嫁來時還老,但現在連她都會來買支蜜思嘉甜酒配剉冰。店門口那排真的能用的竹畚箕,雨天時老闆還是會拿來接漏水,只是現在上面多掛了手寫酒標當裝飾。

甕仔畚箕屋

甕仔畚箕屋是啥?台灣傳統農具的趣味小知識

最近在鄉下阿嬤家發現一個造型特別的竹編器具,阿嬤說這叫「甕仔畚箕屋」,是早期農家必備的好幫手。這種傳統農具其實是改良版的畚箕,專門用來搬運穀物或肥料,它的設計超貼心~底部做成圓弧狀像甕一樣,東西裝進去不容易灑出來,邊緣還加高防止風吹走細小的穀粒,根本是古早人的智慧結晶!

以前農業社會沒有塑膠袋,這種竹編器具可是農夫們的寶貝。製作過程也很講究,老師傅會選用桂竹或麻竹,先劈成細條再手工編織,最後還要抹一層桐油防水。現在雖然很少人用,但在一些傳統米廠或觀光農場還是看得到它的身影。

農具名稱 主要用途 特色 現在哪裡還用得到
甕仔畚箕屋 搬運稻穀、肥料 圓底防灑、高邊防風 傳統碾米廠、農村體驗活動
傳統畚箕 清理農地雜物 輕便易攜帶 家庭園藝、清潔用途
竹編米篩 篩選穀物品質 網目大小可調整 有機農場、手工製茶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小時候跟阿公去田裡,最愛看他用甕仔畚箕屋裝剛收割的稻穀。那時候覺得好神奇,明明裝得滿滿的,扛在肩上走路卻不會掉出來。阿公還會邊走邊哼歌,畚箕隨著步伐輕輕晃動,稻穀發出沙沙聲,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懷念。這種老器具雖然簡單,但設計真的超符合農民實際需求,難怪能流傳這麼久。

現在有些文創店家會把甕仔畚箕屋做成迷你版當裝飾品,或是開發成DIY材料包。上次去台南玩就看到一間工作室在教人用環保材料仿製,參加的年輕人還不少呢!果然老東西只要加點新點子,還是能吸引現代人的目光。不過我還是最愛阿嬤家那個用了几十年的原版,竹片都被磨得發亮了,摸起來溫溫潤潤的,有種說不出的手感。

誰還在用甕仔畚箕屋?探訪鄉下老師傅的日常,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上週跑去雲林鄉下拜訪阿土伯的經歷。老人家今年都78歲了,還在用傳統方法編畚箕,他說現在年輕人嫌麻煩都買塑膠的,但這種竹編的用起來就是不一樣,透氣又耐用。阿土伯的小工坊堆滿了各種竹材,空氣中飄著淡淡的竹香,牆角還擺著幾個老甕,他說那是裝糯米用的,現在都當裝飾品了。

阿土伯邊編邊跟我聊天,手腳還是很俐落,他說這手藝是跟爸爸學的,以前家家戶戶都會自己編,現在整個村子只剩他還在堅持。我問他為什麼不退休,他笑說:「做習慣了啦,停下來反而渾身不對勁。」看著他粗糙的手指在竹片間穿梭,突然覺得這些老東西背後都是滿滿的故事。

傳統用具 現代替代品 老師傅看法
竹編畚箕 塑膠畚箕 「塑膠的用久會脆掉,我這個用十年都沒問題」
陶土甕 塑膠收納盒 「甕仔透氣,裝米不會生蟲,現在沒人懂啦」
木製飯桶 電鍋 「以前用木桶炊飯特別香,現在小孩都沒吃過」

阿土伯的工坊裡還保留著很多老工具,每樣他都能說出一段歷史。像是那個已經磨得發亮的刨刀,是他結婚時師傅送的禮物,用了快五十年。牆上掛著的日曆還是2018年的,他說反正日子都一樣過,沒必要一直換。最讓我驚訝的是角落那台老收音機,居然還能用,阿土伯每天下午都要聽歌仔戲,他說這是他的休閒時光。這些老物件在現代人眼裡可能早就該淘汰了,但對老師傅來說,每樣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夥伴。

甕仔畚箕屋

何時會用到甕仔畚箕屋?農忙時節的必備神器,這可是咱台灣農村阿伯們的智慧結晶啊!每到稻穀收割、曬穀的季節,這種用竹編成的傳統農具就派上大用場啦。它的設計超貼心,圓圓的甕仔造型可以穩穩立在地上,搭配畚箕開口,讓農夫們能輕鬆把曬好的稻穀鏟起來,省力又方便。

這種傳統農具可不是隨便都能買到的,現在會做的老師傅越來越少。我記得小時候回阿公家,看他用甕仔畚箕屋工作的樣子特別厲害,一鏟一倒超流暢,稻穀都不會灑出來。現在想起來,那根本就是農村的藝術表演啊!

使用時機 功能說明 優點
曬穀時期 集中收攏曬好的稻穀 底部圓穩不易倒
稻穀搬運 方便將稻穀倒入麻袋 畚箕開口設計好傾倒
臨時存放 暫時存放少量稻穀 透氣性好不易發霉

說到材質,正港的甕仔畚箕屋都是用桂竹做的,老師傅會特別挑選三年以上的竹子,這樣編出來的畚箕才夠堅固耐用。編製過程超講究,要先把竹子剖成細條,再用傳統手法一層層編織,最後還要上桐油防腐。現在年輕人可能覺得塑膠畚箕比較方便,但老一輩的都知道,竹編的用起來就是不一樣,有種特別的溫潤感。

農忙時節走在鄉間小路,看到家家戶戶門口擺著甕仔畚箕屋,裡面裝著金黃色的稻穀,那畫面真的超有台灣農村味。雖然現在機械化設備很多,但還是有不少老農堅持用這種傳統工具,說是用習慣了順手,而且竹編的透氣性比較好,稻穀不容易悶壞。有時候去產地直銷的農會買米,還能看到他們在用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