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歷史上,迴避君主、尊長貴人「名諱」[1]一種習慣,只限於君主、尊長貴人本名,字號避諱見[2],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主、尊長貴人名諱要迴避,可以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該字缺筆;取名時,不能取他們名諱中字同音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罪。
陸容《菽園雜記》稱,“民間俗諱各處有,吳中為。
”這種習慣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內中國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避諱始於周朝[3],《左傳》説:“周人諱事神,名,諱之。
”[4]《禮記·曲禮》載:“名子者國,日月,不以隱疾,山川。
”明文規定取名避。
後來,《左傳》加上“畜牲,不以器帛”這一條款,產生“六避”[5]。
但當時同音或音字不用迴避。
名諱兩字中,只有一個字,不用迴避。
陳垣《史諱舉例》曰:「避諱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
鄭玄《毛詩箋註》“天下邦國,至於困窮”言及漢高祖(劉邦)名諱而並未受到查處,可見漢朝時避諱規制不如清代時嚴格。
空字法:遇到要避諱字時填寫。
如唐朝領李世勣改成李勣,避唐太宗李世民諱。
另外民間有傳言“觀世音菩薩”避唐太宗諱,略作“觀音”,但實際上唐太宗規定避諱限「世民」兩字情況,故以上兩種情況適用[30]。
而「李世勣」改名「李勣」是唐高宗即位後事,「觀世音」簡稱「觀音」唐朝之前出現。
陳垣[31]認為避諱缺筆,始於唐朝,貞觀十八年蓋文達碑,有「世子」二字,時唐太宗稱李世民,可見未有避諱缺筆。
乾封元年《賜泰師孔宣公碑》中,「愚智齊泯」中「泯」作「汦」,因此他認為唐高宗是避諱缺筆。
到了高宗顯慶五年正月詔曰:「至於朕名,或缺其點畫。
」説瞭當時有缺筆避諱。
缺筆是缺寫尾一筆。
如「愚智泯」「泯」字,諱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汦」。
《於志寧碑》中「世武」唐太宗名字李世民中「世」寫一劃,作「卅武」。
舊唐書穆宗紀:「恆王房子孫改汦王房。
」汦王應愍王,避諱,改民氏而誤。
《續漢郡國志》中載敦煌郡有拼泉,拼泉即淵泉,唐太祖李淵缺筆淵字缺尾一筆,後訛拼。
宋人避宋聖祖趙玄朗諱,「朗」改為「郎」。
劉焉,字君朗改為君郎、《新唐書·后妃則天皇傳》:「前鋒左豹韜果毅成三郎唐之奇所殺。
」
日本江户時代末期明治時代,於仁孝天皇(惠仁)、孝明天皇(統仁)、明治天皇(睦仁)名諱「惠」、「統」、「睦」缺一筆。
拆字法:當遇到要避諱字時,該字拆開,描述其字構造。
周朝時避諱情況鬆,只有完全相同字才要避諱,同音或音字大致上不用。
秦漢時期,一統政局形成並得到鞏固,君主尊無復加,儒學上層建築中佔統治優勢,這種要求變得嚴格。
地名、物名、官名、人名要迴避天子皇帝祖先名字。
1947年(昭和22年)10月26日,日本國憲法廢皇室罪名,避諱列入法律條文之內。
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是故天下之遊談士,日夜搤腕”言及其父(司馬談)名諱,但這有可能是司馬遷抄錄其父司馬談留下資料,司馬談需要避諱自己了。
漢景帝時,二十四節氣之中,「啓蟄」於避諱而改名為「驚蟄」,並且和「雨水」調換,「穀雨」與「」置換。
(後來,日本貞享曆取代宣明曆,將「驚蟄」改回「啓蟄」。
)
東晉太元十三年(388年),侍中孔安國上表,黃門郎王犯其父孔諱,不能簽名,求解。
有司認為:此前,尚書、安眾男某某上表中兵曹郎王祐犯其父私諱。
調換部門,這是朝廷制度之外恩典。
但此例一開,官員效仿,不知何時結束。
於是斷絕了此類請求[33]。
但避諱是嚴格。
避各類私諱,是後世官員注重事項[34]。
到了唐朝,有一個字是同音,迴避了。
當時詩人李賀因為其父名“晉肅”,與「進士」發音相近,而不得參加進士考試,致使不得志;韓愈此事生氣,作《諱辯》駁斥,“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能!”[35]唐朝法律規定,直呼皇帝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然而杜牧《阿房宮賦》“不能有”、柳宗元《捕蛇者説》“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言及唐睿宗(李旦)名諱,元稹《連昌宮詞》“舞榭欹傾基尚”言及唐玄宗(李隆基)名諱而並未受到查處,可見唐朝時避諱規制不如清代時嚴格。
五代十國時,馮道門客其講解《老子》,見文章裡面「道可道,道」「道」字,衝犯了馮道名諱,門客避諱,「道」這個字改成「説」,於是「道可道,道」讀作「説,可説,説。
」[36]
文字避諱,生活上有其他形式名諱。
例如唐朝避諱李姓,禁食鯉魚,抓到鯉魚放掉,販賣鯉魚責打60杖[37]。
明朝正德年間禁止百姓蓄養豬隻[38]。
宋代,諱法大興,一個帝王避諱字數量增多,《容齋三筆·十一》雲:「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其多,廟諱有五十字者。
舉場試卷,涉疑似,士人輒,一或犯,往往暗行黜落。
」
元代是蒙古人入主中原,蒙古人本無避諱事,因此元代在意避諱。
忽必烈行漢法後,下令避諱,但終元一代諱法,一部《元史》,惟《程鉅夫列傳》言:「鉅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字行。
」餘無見,程鉅夫生於宋,故習慣避諱,而考察《元史·武宗紀》,武宗朝名中有“海”者多達七人,武宗朝奏章地名有“海”字者眾多,並避諱,故程鉅夫避諱一事屬於此人特例[39]。
延伸閱讀…
於蒙古人命名習俗漢人,蒙古人中君臣同名者甚多。
明代,二字名用到其中某一字時避諱,音近而有稱名嫌,需避諱;所謂「二名偏諱,嫌名不諱」,故親王可皇帝共用字輩。
人早期避諱,後來漢化加深,玄燁開始[40],跟着漢人那樣有了避諱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退休布政使彭家屏族譜《彭統記》刊登河南生員段昌緒家存吳三桂文告時,乾隆帝名諱弘曆缺筆,成為彭家屏賜自盡及段昌緒斬首罪名之一。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西書生王錫侯他刪康熙字典寫字典《字貫》寫入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名諱(玄燁、胤禛、弘曆),沒有缺筆避諱,有批評康熙字典“然而穿貫”內容,認為敬,而依大逆律定罪處斬[41]。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位時,“儀”是避諱字。
清朝滅亡後,民國避國諱和聖人諱[42]。
現時中國人避家諱,但僅限於起名,使用是不避,有起名也不避諱。
日本避諱相關記錄始見於奈良時代。
延曆年間,桓武天皇避其父光仁天皇(諱白壁王)諱,將常陸國「白壁郡」改名為「真壁郡」。
淳和天皇即位時候,於天皇名叫「大伴」,氏族「大伴氏」改名為「伴氏」。
進入幕府時期後,日本武士主君名字要避諱。
當時日本人名分為「通字」和「偏諱」兩個部份。
例如「德川家康」名字中,「家」字通字,家族時代相傳;「康」字偏諱。
通字無需避諱,但偏諱要避。
觸發了後來坂役方廣寺鍾銘事件中,豐臣秀賴一方因為銘文中“國家安康”一詞有避德川家康偏諱,為德川幕府出兵大坂提供了口實。
不過有時候,日本武士會偏諱賜屬下,以示恩寵。
日本中國,直到二戰結束之前避諱,否則可視皇室敬。
例如,避仁孝天皇(惠仁)、孝明天皇(統仁)、明治天皇(睦仁)諱,將「惠」、「統」、「睦」三字缺一筆。
此外,對皇后要避諱。
例如,天皇皇后名叫九條節子(日語:九條 節子/くじょう さだこ Kujō Sadako),秩父宮雍仁王妃子叫松平節子(日語:親王妃勢津子)(日語:松平 節子/まつだいら せつこ Matsudaira Setsuko);九條節子成為皇后後,松平節子避諱,將名字改為同音「勢津子」(日語:勢津子/せつこ Setsuko)。
1947年(昭和22年)10月26日,日本國憲法廢皇室罪名,避諱列入法律條文之內。
延伸閱讀…
但民眾日常生活中普遍會避免對皇室成員直接稱呼名諱,而是敬稱“陛下”、“殿下”或者使用宮號,很多人知道皇室成員本名。
受中國文化影響,琉球王府要求避國王諱。
其避諱方式主要改字。
例如,避尚哲王諱,「哲」字改為「」[43];避尚温王諱,「温」字改為「和」[44];避尚泰王諱,「泰」字改為「春」[45]。
此外,琉球人要避中國皇帝諱[46][47]。
琉球人要避國王諱,但避國王使用名乘。
例如,尚温王名乘「朝克」[48],但後世有一名三司官名叫「馬克承」;馬克承名乘「小祿親方良泰」,泰王繼位後,避諱,改為「良忠」[49]。
1609年慶琉球役後,琉球成為日本薩摩藩附庸國,薩摩藩琉球設置番奉行所以監督內政。
1755年,島津就任薩摩藩藩主後,薩摩藩要求琉球王府下令避江户幕府將軍諱。
例如,毛宣猷避德川家宣諱,改名毛廷柱[50];向宣謨名乘「今歸仁朝忠」,避德川秀忠諱,改為「今歸仁朝義」[51]。
薩摩藩禁止琉球人使用「德」、「千代」、「雄」、「敦」、「信」、「」、「」字作為名字。
不過島津豪死後,琉球廢這個命令。
避諱而改名乘頭家族,多獲準恢復使用名乘頭[52];但有家族名乘頭改回[53]。
朝鮮半島避諱可能始於統羅時代。
《文武王陵碑》碑文裏,「丙午」寫作「景午」。
唐高祖父名叫李昞,「昞」字和同音「丙」字是需避諱字,故而干支紀年中丙字改作「景」。
但是,新羅當時中國引進干支紀年,沒有證據顯示新羅是否中國引入了避諱制度。
不過王朝時期法律明確規定需要避高麗國王諱。
時代避諱方法主要缺筆,故而《高麗大藏經》中可以看見缺畫字[54]。
此外有改字方法,例如高麗惠宗名叫王武,「文武兩班」改稱「文虎兩班」[55],後改稱「龍虎兩班」。
如,《三國遺事》中,避高麗定宗王堯諱,將「堯」字改為「」。
1750年,避免文廟祭祀中衝犯孔子諱,朝鮮英祖下令將「大丘郡」改名為「大邱郡」[56]。
興宣大院君景福宮弘禮門(朝鮮語:흥례문)時,避清高宗弘曆諱,將「弘禮門」改名為「興禮門」。
越南避諱,改字、空字、缺筆、拆字之外,變音是其特色。
越南避諱,見於陳時期。
1232年(建中八年),陳太宗下達避諱命令。
避陳朝皇帝祖先陳李諱,陳太宗下令全國李氏全部改為阮氏。
越南,中國避諱方法改字、空字、缺筆、拆字有。
例如,成泰年間刊行《大南實錄》「大南編列傳初集」之中,避嗣德帝阮福時諱,改「時」字「辰」字;避成泰帝阮福昭諱,「昭」字缺筆寫作「召」。
《大南實錄》「前編」中,歷代阮主名諱皆空字[57][58][59]。
《國朝編撮要》中,避嘉隆帝阮福暎諱,寫作「左日右英」[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