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農曆計算中國傳統新年,稱新春、、正月朔日,其慶祝活動俗稱過年、度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新年慶祝活動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農曆改格里曆。
華夏新年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日本新年多數同一日,而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春節老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有眾多華人聚居東南亞地區是節日。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越南、菲律賓、模里西斯、蘇利南地,農曆新年是法定假期。
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首,故稱「歲首」[1],稱「年節」[2]、「元旦」[3]、「元正」[4]、「元朔」[5]、「元日」[6]、「」[7]、「」[8]、「新春」[9]、「履新」[10]。
台灣話習稱「」(sin-tsiann)、「開正」(khui-tsiann)[11],慶祝活動叫「過年」(kuè-nî)[12]。
古有「三」説,夏朝正月建於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於(季冬夏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於子(冬至月,仲冬夏曆十一月)。
[13]歷代新年元旦日期盡,夏朝寅月(端月,雨水中氣)初一為一年首(寅首),商朝丑月(臘月、全月以大寒中氣)初一為元旦(首),周代子月(葭月,冬至中氣)初一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陽月,小雪中氣)初一歲首(亥首)。
此謂改正朔。
[14]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時」教義[15],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明確規定正月初一歲首,之為夏曆新年[16]。
自此,隋唐宋明以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慶賀始於漢高祖劉邦。
民國建立以來春節夏曆元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引入格里曆(稱陽曆)曆,定格裏曆1月1日新年元旦。
「春節」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立春。
1914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定曆元旦春節,自此「春節」一名用來指曆新年[17]。
香港、澳門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稱作「農曆年初一」[18]、「農曆正月初一」[19];英文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Chinese New Year’s Day)[20],葡萄牙文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於測量故。
此,漢人劃分黃道(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
黃道十二節竹子,寅月(立春-驚蟄)應正月。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有96.9%年份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21]。
周朝起,華夏曆法夜半子正(0:00)換日[22]。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日期落大寒雨水(公曆1月21日2月20日)之間。
立春2月4日或2月5日[23]。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考究,不過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頭(日語:年末年)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説堯舜時有過春節風。
農曆正月是一年開始,而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節日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24]説「年」稱謂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有穀穗形象,《説文解字》稱:「年,穀孰。
禾千聲。
春秋傳曰有年。
」農曆一年後一日(臘月30日,月29日),稱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團圓食年夜飯(農曆一年中後一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習俗,表示從上一年後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春節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25]:247。
每逢臘盡春來,人們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
[26]:96[27]
該説法認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一種體現。
原始人認為人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事物發展。
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一系列禁忌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得到。
此後時間演變,春節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
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是除夕開始,正月初五開工日。
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接,生命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會飢餓、和其他各種因素而死去。
這使得人們,懷疑是鬼神所致。
這段令人恐慌時節一過,人們會道賀。
這種現象演變成了春節。
[27]
民間傳説,往往春節期間,冬天野外會出來一種叫年野獸,叫「夕」。
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獸「夕」十分殘,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黃先祖躲避年,那舉家團圓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
因此,家家户户門口貼上紅春聯,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着聯,門口有火燃起,爆竹霹靂響,會和長輩拜年,趕走了年獸。
有一種説法是,該獸是「夕」而非「年」。
春節是除夕而後過年。
「夕」是一種幽幽怪物,而「年」字義上和動物猛獸無關,像是豐收意思。
古文中無年獸記錄,而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説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並開始有爆竹(燒竹子)。
唐朝,新春時分放七日假。
《假寧令》這樣寫道:[28]
但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假期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需要勞動。
唐德宗李括時,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制度。
[29]此外,許多普通百姓而言,沒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到了。
[30]
除夕守歲結束後元正日,唐朝人會舉行「朝會」、「陳設」和「大赦令」。
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袞冕,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集使以及各國使者們[31]:180。
朝會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
大赦令對犯人既往不咎。
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級別禮器端出來以彰顯大唐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服裝,下官需級次序進行皇帝拜賀: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賀表宣讀;門下省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祥瑞情況;然後户部尚書上奏各州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進貢情況,太史局太史令匯報天象;後門下省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
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皇帝拜賀。
[30]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
後蜀題寫「新年納餘慶,節號長春」是一副春聯。
宋朝人開始使用火藥製成鞭炮。
北宋宋太祖時期制度外,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日。
[32]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五日,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日。
[33]朝臣,宋徽宗後恢復到七日。
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
紹興和議後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春節假期大致上是五日。
[34]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
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
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會放一日假。
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每年9日;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職,一請幾個月,直到年終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官。
宋寧宗時,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
[35]
元朝漢人受蒙古影響,叫新年作「白節」[37],放假三日。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用公曆。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北洋政府提倡破舊,提倡廢除「曆」[38],改用公曆來慶祝新年[39]。
袁世凱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農曆正月初一。
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試圖廢曆新年,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總統袁世凱請求,定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四節。
呈請事,竊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交通,定會計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布令,循世界,而通俗宜民,應社會習慣。
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民間風俗關係,悉屬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經濟節宣,且可助精神。
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户風,作息常情,關人民生計。
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
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
我國得休息,公人員準假一日,本部民意起見,是否有?理合呈請總統鑒核施行。
呈
而後,內務部此令頒行全國。
內務部訓令第 號(另令順天府尹,步軍統領,警察廳類同)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曆,普國曆」。
原因是:「考社會狀況,十餘年來,沿用曆,罔知改正,……」。
「擬辦法八條,冀上謀徹底之改造。
」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曆、曆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國曆規定者外,於曆節令,不準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章,公告民眾,將一切曆年節娛樂、賽會加以指導改良,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於國曆新年:(一)各地人民應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沿用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貼春聯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放假,亦不得藉其他名義放假。
」廢止綿延了幾千年傳統節日,命令出台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時人記述,農曆年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商店,其開門營業,並元寶茶及供祀果品搗毀,有要處以罰金,「鄉間售賣曆本販,一並捉去拘役。
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個歡天喜地新年,弄出啼笑皆非狀」。
當時人們載道,想出了方法,自行宣佈「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
官吏無可奈何,後,民間陽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農曆新年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禁止民眾慶祝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華夏曆,要求「於曆年關,公務機關,民間習俗過於干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羣眾「移風」,「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春節」。
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出工。
春節放假[40],傳統習俗視為廢除。
報紙一片響應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
從此「革命化」十餘年,直到改革開放後1980年,春節休假恢復。
[41][42]
港英政府採取鬆政策、無幹預華人傳統習俗。
港英政府於1875年通過《公眾假期條例》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銀行假日[43]。
二戰後,農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於1947年正式成為公眾假期[44],1967年第三日列入[45]。
1968年4月英文名稱華民政務司建議、輔政司支持下改為Lunar New Year,中文名稱影響。
香港郵政局1968年春節期間發行郵票中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20]。
使用港英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
1965年起[46],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會發表新年賀詞。
1997年及1999年中國後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後,此做法轉港澳行政官發表,並延續。
中國民間,是農村地區,有過年和大年習慣。
大年是於年稱。
但地區「年」和「年」定義並不相同。
一種説法,年是祭灶節,多見於中國北方地區,而江淮地區、福建、台灣和日本,元宵節稱「年」或「正月」。
四川、重慶、貴州地,過年是指過除夕,元宵節為過大年。
其他地區「年」指年初一元宵節(年十五)。
傳統習俗新春定義有幾種。
部份地區和族羣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新春正月二十正式結束,後一日是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或天穿節;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8]。
各地農曆正月初一主,其次為除夕,而且春節假期有數日(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謂「新春」説法,現代社會,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時民間定義是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正頭」。
另一種定義是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一年正月十五。
有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
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説法。
部份地區和族羣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新春正月二十正式結束,後一日是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或天穿節;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8]。
踏入凌晨12點正月初一,這一個時段要放鞭炮。
寓意「辭迎新」。
春節期間,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紅包」(粵語作「利市」)。
有經濟能力子孫,會給予長輩紅包。
紅包金額: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六千元,普遍。
有些人講究紅包金額,偶數,於葬禮期間給予奇數金額「帛金」。
數字「八」取其諧音「發」,運意思,因此美國,8美元包見。
數字「六」取其諧音「溜」,有來年順順利利意味。
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運。
有些包會裝着巧克力硬幣[49]。
索討紅包行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市」。
廣東習俗,紅包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晚輩。
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來年、和運。
已婚人士會拒絕這樣要求,因為這意味着發紅包人來年會有運。
有些地區人,會存放紅包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會開封。
枕着包睡七日,象徵着好運和財富。
現今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會東南亞籍幫傭發紅包作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存在爭議[50]。
紅包,朋友和親戚間會交換一些禮物(為食物或甜食)。
探親訪友時會帶上禮物。
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糕點、餅乾、巧克力和糖果。
但有些認為是禁忌東西不能給,如時鐘(諧音「送」)、綠帽子(象徵妻子)、鞋(諧音「」、「唉」;在台灣意為「」)、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鋭物體(如象徵着關係破裂剪刀和小刀)[51]。
新年來臨之際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煙花,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
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西方購買聖誕樹傳統無。
粵語地區,調寄劉明源創作經典傳統民樂《喜洋洋》《新春頌獻》流行,後來有香港音樂人譜寫其他賀年歌,如《財神到》、《年年》、《祝福你》。
有改篇自外國歌曲者,如《新年好》[52] ,旋律來美國民歌《我克萊門汀》。
賀年廣告長度電視廣告,交代新年賀詞和該商號年期間營業日期。
而企業和品牌會透過廣告商進行拍片應節,催谷銷量和覆蓋目標客羣。
[53]同時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公眾贈興。
[54]而各品牌農曆十二月前會加強宣傳,到農曆年期間減少。
而電視台考慮到人外遊或外出拜年下,導致電視收視率平時,會利用這段時間廉價套餐吸引客户。
[55]
春節,是農曆計算中國傳統新年,稱新春、、正月朔日,其慶祝活動俗稱過年、度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新年慶祝活動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農曆改格里曆。
華夏新年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日本新年多數同一日,而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春節老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有眾多華人聚居東南亞地區是節日。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越南、菲律賓、模里西斯、蘇利南地,農曆新年是法定假期。
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首,故稱「歲首」[1],稱「年節」[2]、「元旦」[3]、「元正」[4]、「元朔」[5]、「元日」[6]、「」[7]、「」[8]、「新春」[9]、「履新」[10]。
台灣話習稱「」(sin-tsiann)、「開正」(khui-tsiann)[11],慶祝活動叫「過年」(kuè-nî)[12]。
古有「三」説,夏朝正月建於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於(季冬夏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於子(冬至月,仲冬夏曆十一月)。
[13]歷代新年元旦日期盡,夏朝寅月(端月,雨水中氣)初一為一年首(寅首),商朝丑月(臘月、全月以大寒中氣)初一為元旦(首),周代子月(葭月,冬至中氣)初一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陽月,小雪中氣)初一歲首(亥首)。
此謂改正朔。
[14]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時」教義[15],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明確規定正月初一歲首,之為夏曆新年[16]。
自此,隋唐宋明以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慶賀始於漢高祖劉邦。
民國建立以來春節夏曆元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引入格里曆(稱陽曆)曆,定格裏曆1月1日新年元旦。
「春節」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立春。
1914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定曆元旦春節,自此「春節」一名用來指曆新年[17]。
香港、澳門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稱作「農曆年初一」[18]、「農曆正月初一」[19];英文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Chinese New Year’s Day)[20],葡萄牙文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於測量故。
此,漢人劃分黃道(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
黃道十二節竹子,寅月(立春-驚蟄)應正月。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有96.9%年份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21]。
周朝起,華夏曆法夜半子正(0:00)換日[22]。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日期落大寒雨水(公曆1月21日2月20日)之間。
立春2月4日或2月5日[23]。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考究,不過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頭(日語:年末年)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説堯舜時有過春節風。
農曆正月是一年開始,而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節日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24]説「年」稱謂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有穀穗形象,《説文解字》稱:「年,穀孰。
禾千聲。
春秋傳曰有年。
」農曆一年後一日(臘月30日,月29日),稱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團圓食年夜飯(農曆一年中後一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習俗,表示從上一年後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春節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25]:247。
每逢臘盡春來,人們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
[26]:96[27]
該説法認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一種體現。
原始人認為人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事物發展。
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一系列禁忌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得到。
此後時間演變,春節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
[27]
該説法,於科學知識和生產力低下,以前人們抵禦災害能力,冬天寒潮侵擾,而且糧食匱乏是這些人提心吊膽。
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接,生命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會飢餓、和其他各種因素而死去。
這使得人們,懷疑是鬼神所致。
這段令人恐慌時節一過,人們會道賀。
這種現象演變成了春節。
[27]
民間傳説,往往春節期間,冬天野外會出來一種叫年野獸,叫“夕”。
延伸閱讀…
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獸“夕”十分殘,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黃先祖躲避年,那舉家團圓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
因此,家家户户門口貼上紅春聯,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着聯,門口有火燃起,爆竹霹靂響,會和長輩拜年,趕走了年獸。
有一種説法是,該獸是“夕”而非“年”。
春節是除夕而後過年。
“夕”是一種幽幽怪物,而“年”字義上和動物猛獸無關,像是豐收意思。
古文中無年獸記錄,而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説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並開始有爆竹(燒竹子)。
唐朝,新春時分放七日假。
《假寧令》這樣寫道:[28]
但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假期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需要勞動。
唐德宗李括時,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制度。
[29]此外,許多普通百姓而言,沒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到了。
[30]
除夕守歲結束後元正日,唐朝人會舉行“朝會”、“陳設”和“大赦令”。
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袞冕,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集使以及各國使者們[31]:180。
朝會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
大赦令對犯人既往不咎。
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級別禮器端出來以彰顯大唐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服裝,下官需級次序進行皇帝拜賀: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賀表宣讀;門下省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祥瑞情況;然後户部尚書上奏各州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進貢情況,太史局太史令彙報天象;後門下省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
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皇帝拜賀。
[30]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
後蜀題寫“新年納餘慶,節號長春”是一副春聯。
宋朝人開始使用火藥製成鞭炮。
北宋宋太祖時期制度外,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日。
[32]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五日,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日。
[33]朝臣,宋徽宗後恢復到七日。
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
紹興和議後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春節假期大致上是五日。
[34]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
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
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會放一日假。
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每年9日;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職,一請幾個月,直到年終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官。
宋寧宗時,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
[35]
元朝漢人受蒙古影響,叫新年作“白節”[37],放假三日。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用公曆。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北洋政府提倡破舊,提倡廢除「曆」[38],改用公曆來慶祝新年[39]。
袁世凱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農曆正月初一。
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試圖廢曆新年,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總統袁世凱請求,定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四節。
呈請事,竊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交通,定會計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布令,循世界,而通俗宜民,應社會習慣。
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民間風俗關係,悉屬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經濟節宣,且可助精神。
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户風,作息常情,關人民生計。
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
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
我國得休息,公人員準假一日,本部民意起見,是否有?理合呈請總統鑒核施行。
呈
而後,內務部此令頒行全國。
內務部訓令第 號(另令順天府尹,步軍統領,警察廳類同)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曆,普國曆”。
原因是:“考社會狀況,十餘年來,沿用曆,罔知改正,……”。
“擬辦法八條,冀上謀徹底之改造。
”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曆、曆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國曆規定者外,於曆節令,不準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章,公告民眾,將一切曆年節娛樂、賽會加以指導改良,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於國曆新年:(一)各地人民應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沿用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貼春聯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放假,亦不得藉其他名義放假。
”廢止綿延了幾千年傳統節日,命令出台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時人記述,農曆年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商店,其開門營業,並元寶茶及供祀果品搗毀,有要處以罰金,“鄉間售賣曆本販,一並捉去拘役。
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個歡天喜地新年,弄出啼笑皆非狀”。
當時人們載道,想出了方法,自行宣佈「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
官吏無可奈何,後,民間陽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農曆新年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禁止民眾慶祝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華夏曆,要求“於曆年關,公務機關,民間習俗過於干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羣眾“移風”,“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春節”。
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出工。
春節放假[40],傳統習俗視為廢除。
報紙一片響應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
從此“革命化”十餘年,直到改革開放後1980年,春節休假恢復。
[41][42]
港英政府採取鬆政策、無幹預華人傳統習俗。
港英政府於1875年通過《公眾假期條例》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銀行假日[43]。
二戰後,農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於1947年正式成為公眾假期[44],1967年第三日列入[45]。
1968年4月英文名稱華民政務司建議、輔政司支持下改為Lunar New Year,中文名稱影響。
香港郵政局1968年春節期間發行郵票中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20]。
使用港英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
1965年起[46],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會發表新年賀詞。
1997年及1999年中國後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後,此做法轉港澳行政官發表,並延續。
中國民間,是農村地區,有過年和大年習慣。
大年是於年稱。
但地區「年」和「年」定義並不相同。
一種説法,年是祭灶節,多見於中國北方地區,而江淮地區、福建、台灣和日本,元宵節稱「年」或「正月」。
四川、重慶、貴州地,過年是指過除夕,元宵節為過大年。
其他地區「年」指年初一元宵節(年十五)。
傳統習俗新春定義有幾種。
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是除夕開始,正月初五開工日。
各地農曆正月初一主,其次為除夕,而且春節假期有數日(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謂「新春」説法,現代社會,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時民間定義是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正頭」。
另一種定義是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一年正月十五。
有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
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説法。
部份地區和族羣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新春正月二十正式結束,後一日是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或天穿節;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8]。
延伸閱讀…
踏入凌晨12點正月初一,這一個時段要放鞭炮。
寓意“辭迎新”。
春節期間,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紅包」(粵語作「利市」)。
有經濟能力子孫,會給予長輩紅包。
紅包金額: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六千元,普遍。
有些人講究紅包金額,偶數,於葬禮期間給予奇數金額“帛金”。
數字“八”取其諧音“發”,運意思,因此美國,8美元包見。
數字“六”取其諧音“溜”,有來年順順利利意味。
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運。
有些包會裝着巧克力硬幣[49]。
索討紅包行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市”。
廣東習俗,紅包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晚輩。
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來年、和運。
已婚人士會拒絕這樣要求,因為這意味着發紅包人來年會有運。
有些地區人,會存放紅包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會開封。
枕着包睡七日,象徵着好運和財富。
現今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會東南亞籍幫傭發紅包作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存在爭議[50]。
紅包,朋友和親戚間會交換一些禮物(為食物或甜食)。
探親訪友時會帶上禮物。
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糕點、餅乾、巧克力和糖果。
但有些認為是禁忌東西不能給,如時鐘(諧音“送”)、綠帽子(象徵妻子)、鞋(諧音“”、「唉」;在台灣意為「」)、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鋭物體(如象徵着關係破裂剪刀和小刀)[51]。
新年來臨之際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煙花,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
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西方購買聖誕樹傳統無。
粵語地區,調寄劉明源創作經典傳統民樂《喜洋洋》《新春頌獻》流行,後來有香港音樂人譜寫其他賀年歌,如《財神到》、《年年》、《祝福你》。
有改篇自外國歌曲者,如《新年好》[52] ,旋律來美國民歌《我克萊門汀》。
賀年廣告長度電視廣告,交代新年賀詞和該商號年期間營業日期。
而企業和品牌會透過廣告商進行拍片應節,催谷銷量和覆蓋目標客羣。
[53]同時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公眾贈興。
[54]而各品牌農曆十二月前會加強宣傳,到農曆年期間減少。
而電視台考慮到人外遊或外出拜年下,導致電視收視率平時,會利用這段時間廉價套餐吸引客户。
[55]
農曆新年稱為春節,因為它落農曆春天。
春節公曆日期不是,落一月或二月。
每一個新年人出生年份有指定十二種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生肖代表。
一年一度農曆新年是全世界華人節日。
這個傳承或超過一千年傳統節日,承載着根深蒂固中華文化。
於中華子弟而言,農曆新年不僅是民族節日,它寓意着一年帶來希望。
馬來西亞,與其他華人地區,大家農曆新年前張羅一番,房子裏外徹底打掃乾,寓意掃除黴運。
年期間,大家掃帚藏起來,讓一年帶來運“掃走”。
人們忙着添購衣裳和除夕夜晚餐食材,使得各大商場人山人海、。
親戚朋友之間送賀年卡。
農曆新年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十五結束,歷時十五天。
其中年初一年初三。
正月十五,是新年後一天,稱元宵節。
這圓月懸夜晚,家家户户點燃彩燈萬盞,以示慶祝。
元宵節是慶賀新春延續,而非新春畫上句點。
農曆新年前一天晚上,稱作除夕夜,一家人將聚集一堂,吃團圓飯。
年期間,大家會邀請親戚朋友到家作客拜年。
這種“家庭開放日”類似習俗其他民族節日上延承。
各區社堂會年期間舉行大型新春聚會,邀請公眾歡慶佳節。
“撈魚生”是華人年之一。
“撈魚生”生魚條主食材,配搭各種色彩蔬菜與水果絲,然後大家圍滿一座,揮動筷子,將“魚生”撈,以示步步高昇。
華人年期間吉祥聯掛家中。
舞獅舞龍表演是重點之一。
青少年們會聚集一起玩撲克牌,有會籍此賭一番。
長輩們會晚輩發“紅包”,“紅包”內裝有吉祥數字錢,象徵。
人們會前往吉隆坡:華人人口密集地區,去觀賞大型煙火表演。
吃團圓飯是農曆新年活動之一。
除夕夜, 飯桌上擺滿菜餚,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談笑風聲間共進團圓飯。
中華文化秉承着“民以食為天”這句話。
因此,您會看到團圓飯桌上擺滿各式各樣菜餚,包括“魚生”、炒蒜菜、年糕。
“魚生”是一種傳統賀年食品,所用食材包括各種顏色蔬果絲、生魚片(是鮭魚)、花生與其他調味醬。
這道菜式稱為潮州式生魚涼拌菜。
普遍吃法是大家圍一桌,舉起筷子“魚生”撈起,且口中同時喊“撈啊!發啊!”、“撈”、“風生水起”吉祥話。
華人相信“魚生”撈得,來年會步步高昇。
蔬菜華人傳統節慶,因為菜粵語發音是“coi3”,諧音“財”。
蒜菜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且受歡迎菜式之一,緣於“蒜”取粵語諧音“算”,而“算”術能力是經商條件。
八寶盒八格,而“8”象徵財富。
八寶盒裏分裝着八種零嘴:金桔、椰肉片、龍眼、紅瓜子、蓮子、花生和糖果。
這些零嘴有着寓意:金桔象徵、紅瓜子象徵、椰肉片象徵團圓、糖果象徵未來日子。
若您去人拜年,您會看到大多數家裏會擺放着八寶盒。
年糕糯米粉、糖油製成,因此具有粘性。
年糕“糕”與“”諧音,寓意着人們來年無論生活或生意上會步步高昇。
有些人白芝麻或紅棗來蒸年糕;紅棗年糕寓意(棗)日步步高(糕)升。
年糕甜味象徵着與生活,其圓形象徵團圓:團圓是春節主旨。
春節裝飾迎接新年時起着角色。
每年農曆新年前,大街小巷掛滿了五彩繽紛燈籠;家家户户擺放着櫻花花瓶、插着銀柳,貼上手寫祝福聯。
當大家忙着準備迎接農曆新年時,那是一段充滿了時光。
每一年新年,家家户户會擺放春節裝飾品。
即時節慶結束了,有些家裏繼續擺放,意圖一整年招來運。
燈籠是農曆新年具代表性特徵之一。
燈籠好比夜空中一輪月,照亮着人們前方路。
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家家户户懸掛着色彩繽紛燈籠。
從前,人們燈籠作為光源;如今,燈籠用作燈罩或居家裝飾品。
儘管燈籠有着尺寸、形狀顏色,但普遍是農曆年期間可見圓形紅燈籠。
華人相信無花不結果,因此農曆年期間擺放花卉與植物裝飾是十分。
植物寓意進展;花則象徵財富。
櫻花寓意信賴;銀柳寓意財富開始,是春天到來預兆。
銀柳是一種多數華人居家裏可見植物,人們枝椏上懸掛金錠紅包作為裝飾。
銀柳,諧音“銀流”,寓意財源。
農曆年期間,一些訪客會拜年時銀柳送主人家。
聯是華人傳統文化瑰寶。
它形式是一對詩句,是手寫,貼在家門兩側,有時貼在家裏。
上,聯是金色或黑色墨水紅紙上寫。
華人會農曆新年前幾天聯貼上。
舊時代,聯是幫助小孩練習寫華文字方式。
如今,聯多裝飾品,用以表達一年思想、願望運。
柑與橘是農曆新年備習俗品,否則會感覺欠缺。
柑,取廣東話諧音“金”,象徵財富;而橘,音“吉”相似,象徵運。
這兩種水果寓意財源滾滾、吉祥如意。
農曆年期間去親戚或朋友家拜年時,禮儀上贈送方一袋柑或橘。
上,贈送橘果帶葉,寓意贈送者接受者之間關係。
另一方面,於新婚夫婦,葉子表示祝福倆口開枝散葉。
西方文化裏,龍是一種會噴火巨型動物。
它抓走公主、捕食人類及摧毀人類家園。
然而,中華文化裏,龍形象則迥然不同。
中國人認為龍是一種神話動物。
神龍驅走,人們帶來智慧、運、財富。
中華文化裏描述龍擁有外形與力量,它能夠天上飛、水裏遊,可以陸地上行走。
舞龍是漢族沿襲民俗文化活動,因此農曆年期間,無論是住宅、公寓或商場裏商店前,能看到舞龍表演。
舞龍“龍”是布料製成,數條木杆支撐起來,其可幾米百米。
説,一個人龍碰觸到,他運氣。
舞龍表演上一個人支桿舉起“龍珠”,引領着龍去尋找智慧。
有舞龍製作得栩栩如生,如會眨眼和噴煙火。
舞龍舞蹈員音樂節奏翩躚起舞,一條無生命布織龍過來了。
農曆年期間,無論白天或夜晚您可以看到舞龍表演。
人們相信舞龍可以驅走,並來年招來好運財富。
舞龍顏色和其舞蹈舞蹈團創意而發揮。
每一種舞龍舞蹈有義,包括“祥龍穿錢”、“尋找龍珠”與“金龍蟠玉柱”。
這些舞蹈組合了各種動作如奔跑旋轉,以使龍身如波浪翻轉,如一條活靈活現龍。
光箭日月如梭,輾轉間今年接近尾聲,2019年我們招手,那麼,距離2019過年有多少天?距離2019年春節有多久?請編來看看2019年春節倒計時吧。
那麼下面我們利用日期計算器可輸入某日距今天多少天,選擇2019年2月5日(春節)。
如圖:從今日(2018年11月20日)起,距離2019年春節有76天啦!包括今天有77天哦!類推。
2001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1年1月24日2002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2年2月12日2003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3年2月1日2004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4年1月22日2005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5年2月9日2006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6年1月29日2007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7年2月18日2008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8年2月7日2009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09年1月26日2010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10年2月14日2011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11年2月3日2012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12年1月23日2013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13年2月10日2014年春節日期,過年時間:2014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