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嘴葫蘆是什麼?台灣人這樣用 | 職場必看!別當鋸嘴葫蘆 | 鋸嘴葫蘆的由來超有趣
大家有沒有遇過那種「鋸嘴葫蘆」型的人啊?就是明明心裡有話,卻怎麼也說不出口,像被鋸掉嘴的葫蘆一樣悶不吭聲。這種情況在工作場合特別常見,尤其是遇到需要表達意見的時候,有些人就是會把話憋在心裡,結果反而造成更多誤會。 其實這種「鋸嘴葫蘆」的性格特質,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類型 特徵 常見場景 害羞型 害怕被評價,寧可不說 會議發言、社交場合 完美主義型 覺得想法不夠好就不說 創意討論、提案報告 逃避型 擔心說出來會惹麻煩 同事衝突、主管溝通 思考型 需要更多時間組織語言 即時問答、突發狀況 我發現台灣職場上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比較講究「以和為貴」,很多人怕說錯話會得罪人。但其實啊,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反而能讓工作更順利。就像前陣子我們部門開會,有個同事明明對專案有很好的建議,卻因為不敢說出來,結果大家多繞了一大圈才想到同樣的點子。 這種「鋸嘴葫蘆」現象在服務業也很常見。有些第一線的服務人員遇到奧客時,明明知道公司規定可以據理力爭,卻因為怕惹事選擇沉默,最後反而讓客人得寸進尺。我有個在百貨公司上班的朋友就說,她花了兩年時間才學會在必要時勇敢表達立場,現在工作起來反而輕鬆很多。 不過要打破「鋸嘴葫蘆」的習慣真的需要練習。可以先從小事開始,比如在line群組裡主動回應同事的問題,或是開會時準備幾個簡單的發言重點。重要的是要建立「我的意見也有價值」的自信,畢竟每個人的觀點都是獨特的,說出來才能讓團隊更完整。 鋸嘴葫蘆是什麼?台灣人必知的歇後語解析,這個有趣的說法其實藏著老一輩台灣人的智慧。講到「鋸嘴葫蘆」,很多年輕人可能一頭霧水,但其實這是形容一個人「有口難言」或「明明知道卻不說」的生動比喻。就像把葫蘆鋸開後,裡面的籽應該要掉出來,但如果連嘴(開口)都被鋸掉了,那當然什麼都說不出來啦! 這個歇後語在台灣民間流傳已久,特別常用在形容那些該講話時卻裝傻的人。比如同事明明知道專案的問題出在哪,卻在會議上裝沒事,這時候老一輩可能就會偷偷說:「唉呦,變鋸嘴葫蘆了喔!」語氣帶點調侃,但又不會太直接傷和氣,這就是台灣人說話的藝術。 情境 使用時機 語氣 開會時有人裝傻 暗示對方該發言 半開玩笑 小孩被問話不回答 長輩逗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