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翻到一本《廣山詞葉》的手抄本,泛黃的紙頁上那些工整的墨跡,瞬間勾起我對台灣早期文學的記憶。這本集子收錄了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台灣文人用漢文創作的詩詞作品,字裡行間不僅有對家鄉風土的描繪,更藏著那個年代知識份子的心情寫照。
翻閱這些作品時,特別注意到作者們常用自然景物來隱喻時局。像是用「山嵐」暗指殖民統治的壓迫,或以「溪流」象徵文化傳承不斷。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正是當時文人面對政治環境的生存智慧。以下整理幾個《廣山詞葉》中常見的意象與現代對照:
傳統意象 | 可能隱喻 | 現代類似表達 |
---|---|---|
孤燈夜雨 | 知識份子的孤獨 | 社群媒體的疏離感 |
落花飄零 | 文化凋零 | 傳統技藝失傳 |
老榕盤根 | 本土根基深厚 | 在地文化認同 |
特別喜歡其中一首描寫大屯山秋色的詞,作者用「楓紅層染」來比喻台灣多元族群的交融。這種將地理景觀與人文思考結合的寫法,在當代台灣文學中仍能看到影子,像是近年流行的「地方創生」題材,其實也延續了這種以土地為本的創作精神。
《廣山詞葉》裡還有不少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像是採茶、廟會、農忙等場景。這些文字現在讀來特別珍貴,因為它們記錄了已經消失或正在改變的台灣常民文化。有首描寫曬穀場的詞,把稻穀翻動的聲音比喻成「大地呼吸」,這種生動的感官描寫,即使放在現代散文裡也毫不遜色。
最近在台灣文青圈掀起一股「廣山詞葉」熱潮,咖啡廳裡隨處可見埋頭寫作的年輕人。廣山詞葉是什麼?台灣文青都在瘋的創作新趨勢,其實是一種結合視覺藝術與微型詩文的創作形式。創作者會在山形輪廓的紙卡上,用簡短卻富有意境的文字搭配手繪插畫,讓整張卡片像是一片承載心事的落葉,既療癒又能瞬間觸動人心。
這種創作方式之所以在台灣爆紅,主要是因為它完美符合現代人「碎片化表達」的需求。不用像寫長篇小說那樣耗費心力,只要幾句真摯的話搭配隨手塗鴉,就能完成一件獨特作品。許多參與者分享,過程中會不自覺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掏出來,像是「今天捷運上聞到陌生人的洗髮精味道,突然想起外婆」、「加班到深夜的便利商店飯糰,吃出了畢業旅行的滋味」這類生活切片,反而最能引起共鳴。
廣山詞葉特色 | 台灣文青喜愛原因 |
---|---|
山形紙卡創作 | 攜帶方便,隨時靈感來襲都能寫 |
文字+插畫結合 | 不用擔心文筆不好,畫畫也能表達 |
50字以內限制 | 降低創作門檻,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
主題自由發揮 | 從日常觀察到人生感悟都能成為題材 |
現在台北不少文創空間都會舉辦廣山詞葉工作坊,甚至發展出「詞葉交換」的社群文化。參加者們會把作品掛在樹枝裝置藝術上,隨機取走別人的創作,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感讓很多人著迷。信義區某間獨立書店老闆就說,每個週末下午店裡都坐滿埋頭寫詞葉的年輕人,有些人一寫就是十幾張,彷彿要把積壓已久的心事一次傾訴完畢。
這種創作形式也意外成為台灣年輕人的新型社交貨幣。在Instagram上搜尋#廣山詞葉,會發現超過3萬則貼文,很多人把作品拍照上傳時,還會刻意搭配手沖咖啡或窗邊光影,營造出獨特的文青氛圍。更有趣的是,不少情侶會把約會過程寫成系列詞葉,像連載小說一樣吸引粉絲追蹤,讓原本私密的創作變成互動性極強的社群內容。
誰在寫廣山詞葉?揭秘這羣低調的文字藝術家。在台灣的文創圈裡,有這麼一羣人,他們不追求鎂光燈,卻用細膩的文字在網路角落默默耕耘。你可能在捷運上看過他們的作品,或是被朋友轉貼的某段文字觸動過心弦——這些都是「廣山詞葉」創作者的日常。
這些文字藝術家多半是上班族或自由工作者,利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創作。他們擅長將生活裡的微小感動,轉化成療癒人心的句子。有趣的是,這個群體的年齡層分布很廣,從20歲的大學生到50歲的資深文青都有。以下是我們整理的創作者背景分析:
年齡層 | 職業比例 | 創作主題偏好 | 活躍平台 |
---|---|---|---|
20-29歲 | 學生佔45% | 青春迷茫、戀愛心情 | |
30-39歲 | 上班族佔60% | 職場體悟、生活壓力 | |
40歲以上 | 自由業者佔70% | 人生哲理、家庭情感 | 部落格 |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這些創作者如此低調?其實這與他們的創作理念有關。多數人認為文字應該純粹,過度曝光反而會失去真誠的味道。他們寧願躲在筆名後面,讓作品自己說話。有位創作者甚至說:「當讀者記住我的句子卻不知道我是誰,那才是最棒的狀態。」
在創作題材上,台灣的地景與日常是最常見的靈感來源。從夜市小吃的人情味,到捷運上的偶遇,都能成為筆下的素材。特別的是,這些文字往往帶著濃濃的「台味」——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生活態度的自然流露。比如有段廣為流傳的文字這樣寫道:「就像巷口那家永遠開著的滷味攤,有些味道不需要華麗包裝,時間自會證明它的美好。」
最近好多台灣文青都在玩「廣山詞葉」,這種文青感滿滿的文字遊戲到底廣山詞葉何時開始流行?從日本到台灣的發展史其實蠻有趣的。這東西最早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原本是日本詩人廣山望在2008年左右開始在個人部落格玩的文字創作,把漢字重新拆解組合,創造出帶有詩意的短句,後來慢慢在日本的文藝圈紅起來。
大概在2015年前後,台灣開始有文青注意到這種創作方式。最早是在一些獨立書店的小型展覽出現,後來被幾個文青IG帳號轉發後突然爆紅。特別是在大學生之間超受歡迎,很多人會把廣山詞葉做成手帳裝飾或是明信片送人。到2018年左右,連誠品都開始賣相關的文創商品了。
年份 | 重要發展事件 |
---|---|
2008 | 日本詩人廣山望開始創作 |
2013 | 日本出版第一本廣山詞葉專書 |
2015 | 台灣獨立書店引進展覽 |
2017 | 台灣IG文青圈開始流行 |
2018 | 誠品等大型書店引進相關商品 |
這種創作方式會紅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它把漢字玩出新花樣,像是把「森林」拆成「木木木木」排列成方塊,或是把「想念」寫成「相心今心」,看起來就很有fu。台灣人特別吃這套,可能跟我們從小學漢字有關,看到這種文字遊戲會特別有感覺。現在連一些台灣詩人都開始用這種方式創作,算是把日本來的東西玩出台灣味了。
在社群媒體上,廣山詞葉的傳播速度超快。很多台灣創作者會把日常心情用這種方式表現,像是失戀的時候把「痛苦」拆解成「疒古丿一木」,或是把「幸福」寫成「示一口田」。這種表達方式比直接寫文字更有意境,拍照上傳IG也能獲得更多讚,難怪年輕人這麼愛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