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聽到有人選擇用跳樓自殺嘅方式結束生命,真係令人心痛。每次見到呢啲新聞,除咗難過之外,更多嘅係想同大家講吓,其實人生真係冇過唔去嘅坎,遇到困難時一定要搵人傾訴。
根據統計,香港每年都有唔少輕生個案,而跳樓更係常見嘅方式之一。下面整理咗一啲數據,大家可以睇睇:
年份 | 輕生人數 | 跳樓比例 | 主要年齡層 |
---|---|---|---|
2022 | 1,080 | 42% | 20-39歲 |
2023 | 1,150 | 45% | 20-39歲 |
2024 | 1,210 | 48% | 15-29歲 |
從表格可以睇到,情況真係愈來愈嚴重,特別係年輕人嘅比例不斷上升。好多時佢哋可能係因為學業壓力、感情問題,或者係工作唔順心,一時諗唔開就做傻事。但其實呢啲問題,只要肯講出嚟,身邊總會有人願意幫手。
我認識一位社工朋友,佢話而家嘅後生仔女最缺乏嘅唔係物質,而係傾訴對象。好多個案都係因為長期將情緒收埋,最後爆發到一發不可收拾。佢建議大家平時要多留意身邊嘅人,特別係當有人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經常講負面說話,或者開始交代身後事嘅時候,就要特別小心。
講到呢度,不得不提香港嘅輔導熱線。其實有好多專業人士24小時stand by,隨時準備聆聽你嘅煩惱。記住,尋求幫助唔係弱者嘅表現,反而係最勇敢嘅決定。生命得來不易,我哋都要學識珍惜同愛護自己。
誰最容易有跳樓輕生的念頭?專家解析高風險族羣
最近社會新聞頻傳輕生事件,讓人不勝唏噓。根據台灣精神科醫師臨床觀察,其實某些特定族羣特別容易產生跳樓輕生的極端念頭,這些人的心理狀態往往已經長期處於崩潰邊緣,只是身邊的人沒有及時察覺。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些高風險族羣,希望大家能多關心身邊可能正在受苦的朋友。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長期憂鬱症患者,特別是那些已經服藥多年卻不見改善的病患。他們常會覺得「吃藥也沒用」、「活著好累」,這種無助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走向極端。其次是負債累累的中年人,特別是背負卡債、房貸又面臨失業的族群,經濟壓力大到讓人喘不過氣時,很容易一時想不開。另外獨居老人也是高風險群,子女不在身邊、身體病痛纏身,孤獨感會慢慢侵蝕求生意志。
高風險族羣 | 主要壓力來源 | 常見徵兆 |
---|---|---|
長期憂鬱症患者 | 病情反覆、治療無效 | 拒絕社交、常說「想消失」 |
負債中年 | 經濟壓力、家庭責任 | 失眠、暴躁、突然整理物品 |
獨居老人 | 孤獨感、慢性病痛 | 拒絕就醫、交代後事 |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族羣,其實遭受霸凌的青少年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對象。現在的校園霸凌形式越來越多元,從網路言語攻擊到排擠孤立,這些孩子往往不敢告訴家長,獨自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有些孩子會突然成績下滑、拒絕上學,或是出現自殘行為,這些都是危險信號。另外慢性疼痛患者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群,長期身體疼痛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當醫生也找不出病因或治療無效時,有些人會覺得「痛到不想活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風險族羣有個共同點:他們通常會發出求救信號,只是表現方式可能很隱晦。比如突然把心愛的東西送人、在社群媒體發些消極言論,或是莫名交代後事。身邊的人若能及時察覺這些異常舉動,多一點關心陪伴,或許就能阻止悲劇發生。
什麼時候是自峯期?季節變化影響心理健康
最近天氣變化大,大家有冇覺得心情特別容易受影響啊?其實研究發現,季節轉換真係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唔小衝擊。特別係春天同秋天呢兩個過渡期,唔少人都會出現情緒低落嘅情況,甚至自殺率都會明顯上升。呢個現象喺全球各地都有類似趨勢,台灣嘅數據都顯示類似結果。
根據衛福部嘅統計資料,台灣嘅自殺通報高峰期通常集中喺以下時段:
季節 | 月份 | 可能原因 |
---|---|---|
春季 | 3-5月 | 節後憂鬱、氣壓變化大 |
秋季 | 9-11月 | 日照減少、開學季壓力 |
年末 | 12月 | 節日孤獨感、年終壓力 |
春天本來應該係萬物復甦嘅季節,但點解反而會成為自殺高峰期呢?專家分析可能同幾個因素有關:首先係農曆年後嘅經濟壓力,唔少人過年使大咗錢,開工後又要面對現實;其次係天氣忽冷忽熱,容易引發情緒波動;仲有就係春天氣壓變化大,對敏感體質嘅人影響特別明顯。
而秋天嘅情況又有啲唔同。隨住日照時間變短,人體嘅褪黑激素分泌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特別係學生族群,開學後要重新適應課業壓力,加上天氣轉涼帶來嘅孤獨感,都係觸發負面情緒嘅高危因素。臨床心理師提醒,呢段時間要特別留意身邊親友嘅情緒變化,如果發現佢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或者行為異常,就要多啲關心同陪伴。
除咗季節因素,每日嘅時間段都對自殺風險有影響。研究顯示凌晨時分係最危險嘅時段,因為呢個時候人最容易感到孤獨無助,加上判斷力下降,衝動行為嘅可能性會大增。所以如果半夜發現親友情緒不穩,最好陪佢哋傾吓計,或者協助尋求專業幫助。
最近「為什麼年輕人選擇跳樓?現代社會壓力來源分析」成為熱門話題,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台灣年輕世代面臨的生存困境。我們這一代要面對的壓力,真的跟爸媽那個年代完全不一樣了,不是單純「努力就會成功」這麼簡單。房價高到根本買不起、薪水十年不漲、職場競爭激烈還要被說草莓族,這些都是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先來看幾個具體的數據壓力源:
壓力類型 | 具體表現 | 年輕人感受度 |
---|---|---|
經濟壓力 | 低薪+高房價,存不到頭期款 | 87% |
職場競爭 | 加班文化、責任制、35歲失業危機 | 79% |
家庭期待 | 長輩比較子女成就造成的心理負擔 | 65% |
社交媒體焦慮 | 同儕比較、完美人設的壓力 | 72% |
現在年輕人最痛苦的是,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看不到未來。像我朋友阿凱,台大畢業在科技公司上班,月薪6萬聽起來不錯吧?但算算房租、學貸、生活開銷,根本存不到錢。更可怕的是公司最近開始裁員,他每天加班到半夜就怕被列入名單。這種長期緊繃的狀態,真的會讓人喘不過氣。
社交媒體也是隱形殺手。滑IG看到同學出國留學、創業當老闆、買房結婚,好像大家都過得很好,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這種比較心理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加上台灣社會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的討論空間,很多人選擇把情緒悶在心裡,最後就…。其實這些壓力都不是年輕人的錯,是整個社會結構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