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的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 你知道盤子是怎麼來的嗎? | 盤子演變史大公開

盤子由來:從古早到現代的演變故事

講到「盤子由來」,其實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最早期的盤子根本唔係我哋而家見到嘅陶瓷或塑膠,而係用天然材料臨時做成嘅。古早人會用大片樹葉、竹筒,甚至係扁平嘅石頭來盛裝食物,呢啲就係最原始嘅「盤子」啦!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盤子嘅材質同形狀都開始有咗好大變化。下面呢個表格簡單整理咗唔同時期盤子嘅特點:

時期 主要材質 特色
石器時代 石頭、貝殼 厚重耐用,但唔方便移動
青銅時代 青銅、陶土 開始有精美花紋同造型
中世紀 陶瓷、木製 貴族使用銀製盤子顯身份
工業革命後 瓷器、琺瑯 大量生產,走入尋常百姓家
現代 塑膠、美耐皿 輕便耐摔,款式多變

講到現代嘅盤子,真係同古早時期差好遠。而家我哋用嘅塑膠盤又輕又唔怕摔,仲有各種可愛圖案。美耐皿材質嘅盤子更加係餐廳同家庭嘅常客,耐熱又容易清洗。不過要講最經典嘅,一定係台灣人最愛嘅「紅花碗盤」,呢種傳統圖案嘅陶瓷盤子陪住好多台灣人長大,到而家都仲係唔少家庭嘅心頭好。

科技進步讓盤子嘅功能越來越多,有啲仲加入咗智能元素。例如可以保溫嘅電子盤,或者係內置感應器嘅盤子,可以測量食物重量同溫度。雖然呢啲新式盤子好方便,但係傳統嘅陶瓷盤子依然係唔少人嘅最愛,特別係嗰種手作嘅溫度同質感,真係機器做唔到嘅。

講到盤子嘅使用習慣,台灣同其他地區都有啲唔同。台灣人好鍾意用深盤來裝湯麵,因為可以裝多啲湯汁;而西式餐點就偏好用平盤,方便擺盤同分食。仲有台灣特有嘅「辦桌文化」,嗰種紅色大圓盤真係充滿台灣味,見到就會諗起熱鬧嘅婚宴場合。

盤子由來

盤子最早是誰發明的?考古發現顛覆想像

大家每天吃飯都在用盤子,但你有想過盤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嗎?最近考古學家在中國江西仙人洞遺址挖到距今2萬年前的陶盤碎片,直接把人類使用盤子的歷史往前推了好幾千年!這發現真的超驚人,原來我們的老祖先這麼早就懂得用盤子裝食物了。

以前學歷史課本都說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大概8千到1萬年前才出現。但這次找到的陶盤碎片經過碳14檢測,竟然有2萬年歷史,完全打臉傳統認知。考古團隊還發現這些早期陶盤內側有明顯的燒焦痕跡,推測可能是用來加熱食物的,根本就是史前版的微波爐概念啊!

考古發現地點 年代 特徵
江西仙人洞遺址 約2萬年前 粗糙陶盤碎片,有燒灼痕跡
日本繩文時代遺址 約1.6萬年前 帶繩紋裝飾的陶盤
美索不達米亞 約6千年前 彩繪陶盤,開始有藝術性

其實不只中國有驚人發現,日本也出土過1.6萬年前的繩文陶器,上面還有超潮的繩索紋路裝飾。這些早期盤子跟現在ikea賣的那些光滑瓷盤差超多,都是用手捏出形狀後用火烤硬,表面凹凸不平超有手工感。考古學家說當時的人可能把盤子當成寶貝,因為製作一個要花好幾天功夫。

最有趣的是,這些古老盤子的形狀跟現在用的居然有87%像!都是圓形淺底的設計,只是大小不同。專家推測這種形狀最方便拿取和分享食物,看來老祖宗們早就摸透人體工學了。而且從盤子殘留的澱粉粒分析,當時主要裝的是野生穀物和根莖類植物,根本是史前版的健康餐盤啊!

古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盤子?歷史演變大公開

大家有冇諗過,我哋每日用嘅盤子其實已經有幾千年歷史?考古學家發現,早喺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就已經有用陶土燒製嘅淺盤出現,主要用嚟盛裝食物。嗰陣時嘅盤子仲好原始,手工粗糙,但已經展現出古人對餐具嘅基本需求。

隨著時間推移,盤子嘅材質同造型都發生咗好大變化。商周時期開始出現青銅盤,唔單止實用仲係身份象徵,貴族會用嚟祭祀或宴客。到咗唐宋時期,瓷器技術成熟,盤子變得更加精美,花紋同釉色都講究好多,仲開始分唔同用途,例如淺盤裝菜、深盤盛湯。

以下係盤子材質演變嘅簡要時間表:

時期 主要材質 特色
新石器時代 陶土 手工粗糙,造型簡單
商周時期 青銅 做工精緻,多用作禮器
漢唐時期 漆器、早期瓷器 開始出現彩繪裝飾
宋元明清 瓷器 技術成熟,種類繁多,花紋精美

有趣嘅係,古代盤子嘅大小同形狀都反映咗當時嘅飲食文化。比如唐代流行嘅「海棠式盤」,邊緣做成花瓣形狀,好有藝術感。而明清時期嘅「攢盤」可以組合成不同形狀,方便宴客時擺放多種小菜。呢啲設計唔單止實用,仲展現咗古人嘅生活智慧同審美情趣。

考古發現顯示,古代貴族嘅盤子仲會刻上家族紋章或吉祥圖案,平民百姓就用素面陶盤居多。到咗宋代以後,隨著瓷器產量增加,普通人家都開始用上彩繪瓷盤,盤子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而家我哋用嘅不鏽鋼盤、塑膠盤,其實都係近代先出現嘅產物,同古代盤子相比,雖然方便但少咗份手工藝嘅溫度。

盤子由來

盤子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不只裝食物那麼簡單

講到盤子,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裝食物,但其實盤子在古代的功能超乎你想像!最早的盤子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那時候的人們用陶土捏製淺盤,主要用途竟然是——當作調色盤!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這些早期盤子表面殘留礦物顏料,推測是用來研磨顏料、繪製壁畫或身體彩繪,跟現在美術課用的調色盤根本87分像。

隨著文明發展,盤子的用途越來越多元。在青銅器時代,貴族會用金屬盤子來占卜,把水或酒倒在盤面上觀察波紋變化;古羅馬人則把大理石盤當成「古代冷氣」,夏天時在上面鋪濕布降溫。這些用法現在聽起來很神奇對吧?

時代 材質 主要用途 現代類似物品
新石器時代 陶土 調色、研磨顏料 美術調色盤
青銅器時代 青銅 占卜、祭祀 占卜工具
古羅馬時期 大理石 降溫、展示食物 冰鎮石板
中世紀歐洲 錫合金 測量穀物、當貨幣使用 量杯、錢幣

到了中世紀,盤子甚至變成「多功能工具」。歐洲農民會用木盤量麥子,一次剛好是一人份口糧;商人也把錫盤當成交易媒介,直接在上面刻金額當錢用。台灣早期也有類似用法,阿嬤那輩的人會用大竹盤曬菜脯、篩米,或是拜拜時擺供品,一盤多用超環保。

下次看到盤子,不妨想想它背後的有趣歷史。從顏料調配到降溫神器,這個日常餐具可是經歷了好幾千年的進化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