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水溝蓋的10個冷知識 | 水溝蓋為什麼總是凹凸不平? | 台灣水溝蓋設計大解密
走在台灣的馬路上,你一定看過那些鑲嵌在路面上的馬路水溝蓋,它們就像是城市的呼吸孔,默默承擔著排水的重要任務。這些鐵鑄的方格不只是實用設施,更承載著許多在地故事與生活記憶。 台灣的水溝蓋設計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光是材質就有好幾種選擇: 材質類型 優點 缺點 常見使用地點 鑄鐵 耐用、承重力強 易生鏽、噪音大 主要幹道、車流量大處 玻璃纖維 輕量化、防鏽 承重較差 人行道、公園 混凝土 成本低、易製作 易破裂、排水效果差 老舊社區巷弄 記得小時候最愛踩水溝蓋聽那「叩叩」聲,現在想想還真危險。其實這些水溝蓋的位置安排是有講究的,台灣因為道路狹窄又要兼顧排水效率,才會出現「東一塊西一塊」的特殊景象。有些縣市甚至會在水溝蓋上鑄造當地特色圖案,像是台南就有安平古堡圖樣的水溝蓋,成了另類的城市名片。 最近還發現有些文創團隊開始關注這個日常設施,把水溝蓋變成設計元素。他們在保持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加入台灣傳統花磚圖案或是在地文化符碼,讓原本不起眼的鐵蓋子變成街頭藝術。下次經過時不妨低頭看看,說不定會發現驚喜! 走在台灣的馬路上,你有沒有想過「誰在維護馬路水溝蓋?原來是這些單位在負責」這個問題?每天我們踩過的水溝蓋,其實背後有一整套維護系統在運作。不同類型的水溝蓋,分屬不同單位管理,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識。 首先,最常見的是一般道路側溝的水溝蓋,這類通常由各縣市政府工務局或養護工程處負責。像是台北市就由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管理,他們會定期巡查、清理淤積,遇到損壞也會立即派員更換。不過如果是巷弄裡的水溝蓋,可能就要看當初建造時是由哪個單位施作,有時候會歸區公所或里辦公室管轄。 另外,台灣還有幾種特殊的水溝蓋管理單位: 水溝蓋類型 負責單位 常見位置 高速公路排水溝 高公局養護工程組 國道沿線 台鐵軌道旁排水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