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穴位置圖解!台灣中醫親授找穴技巧 | 按這3穴道改善水腫超有效 | 三皇穴按摩教學|腎虛族必學養生法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中醫裡很厲害的「三皇穴」,這個穴位組合可是被稱為人體自帶的天然藥庫呢!三皇穴包含了天皇穴、地皇穴和人皇穴三個穴位,主要分布在我們的小腿內側,對於調理腎臟功能、改善水腫問題特別有效。很多中醫師都會用這組穴位來幫助患者增強脾腎功能,尤其是現代人常常熬夜、壓力大,更需要好好保養這些穴位。

說到三皇穴的具體位置,這邊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大家參考:

穴位名稱 位置 主要功效
天皇穴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改善腎虛、腰膝酸軟
地皇穴 天皇穴直下3寸處 調理脾胃、消除水腫
人皇穴 地皇穴直下3寸處 增強生殖系統功能

這三個穴位連成一線,按摩的時候可以從上往下順著按,效果會更好。我自己最常遇到的就是久坐辦公室的朋友,因為循環不好導致小腿水腫,這時候按壓三皇穴就特別有用。記得按的時候要用指腹稍微用力,每個穴位按個30秒到1分鐘,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感才是對的。

除了按摩之外,也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刺激三皇穴。特別是天氣變冷的時候,很多長輩會覺得膝蓋無力或是腰酸,這時候用艾條溫灸這些穴位,整個人都會暖起來。不過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孕婦或是皮膚有傷口的人,就不太適合用艾灸的方式喔!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常會出現一些像是頻尿、手腳冰冷或是女性經期不順的問題,這些其實都跟腎氣不足有關。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而三皇穴正好是調理腎經的重要穴位組合。我認識的一位中醫師就特別推薦可以在晚上泡腳後按摩這些穴位,幫助身體放鬆同時也能養腎。

說到實際的應用案例,前陣子有位朋友因為長期熬夜加班,整個人水腫得很厲害,後來經過中醫師指導每天按壓三皇穴,搭配一些利水的茶飲,大概兩週後就看到明顯改善了。這組穴位真的很適合台灣潮濕的氣候,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不過要記得,如果是嚴重的腎臟疾病,還是要先去給醫生檢查比較保險啦!

三皇穴

三皇穴到底在哪裡?一次搞懂準確位置圖解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三皇穴到底在哪裡,這個在中醫養生界超紅的穴位組合,其實就是「天皇、地皇、人皇」三個穴位的統稱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詳細圖解位置,讓你一次就記起來,以後自己按摩或給家人按都不會搞錯。

先來說說最常被問到的天皇穴,其實它就是我們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穴,位置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找的時候可以從膝蓋內側往下摸,會摸到一個凹下去的地方,按下去有點酸酸的就是了。這個穴位對消水腫特別有效,女生生理期前按一按超舒服的。

地皇穴和人皇穴的位置比較接近,都在腳踝附近。地皇穴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也就是三陰交穴的位置。而人皇穴則是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太谿穴。這兩個穴位對調理內分泌和改善手腳冰冷都很有幫助,冬天睡前按一按會比較好睡喔!

穴位名稱 對應經穴 位置描述 主要功效
天皇穴 陰陵泉 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消水腫、改善膝蓋不適
地皇穴 三陰交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調理婦科、改善消化
人皇穴 太谿穴 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補腎氣、改善手腳冰冷

實際找穴位的話,建議可以先用拇指按壓看看,找到特別酸脹或有結節的地方就是穴位所在。按壓時不要太用力,以有點酸脹感但不會痛的程度最剛好,每個穴位按個3-5分鐘就很有感了。早上起床或睡前都是不錯的按摩時機,養成習慣後對身體真的很有幫助。

中醫師教你按三皇穴,改善水腫超有效!這幾個穴位一定要記起來

最近天氣悶熱,是不是覺得雙腳特別容易腫脹?連鞋子都變緊了?別擔心!中醫師推薦的「三皇穴」按摩法,對於改善下半身水腫特別有效。這三個穴位分別是陰陵泉、地機和三陰交,按壓時會有點痠脹感是正常的,每天花個5分鐘按摩,就能幫助身體代謝多餘水分,讓雙腿輕鬆許多。

三皇穴位置與按壓方式

穴位名稱 位置 按壓方法 最佳時段
陰陵泉 小腿內側,膝蓋下方凹陷處 用拇指按壓,順時針畫圈 早上9-11點
地機 陰陵泉下3寸(約四指寬) 用食指關節按壓 下午3-5點
三陰交 腳踝內側上方3寸 拇指垂直按壓 晚上7-9點

按摩時記得要保持呼吸順暢,力道以「有點痠但不會痛」為原則。如果是孕婦要特別注意,三陰交這個穴位不建議按壓喔!中醫師也提醒,按完穴位後可以喝杯溫熱的紅豆水,幫助加強消水腫的效果。

很多人不知道,這三個穴位其實是脾經上的重要位置,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所以刺激這些穴位能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特別是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或是經常需要站櫃的服務業朋友,下班回家後按一按,會發現小腿的緊繃感減輕不少。按摩時可以搭配一些精油或乳液,順便做個簡單的小腿保養,一舉兩得呢!

除了按摩之外,平時也要注意不要吃太鹹,晚上睡前可以把腳墊高,讓血液回流更順暢。如果水腫情況持續好幾天都沒改善,還是要去找中醫師把個脈,看看是不是身體有其他狀況需要調理。畢竟中醫講求的是整體平衡,光靠按摩可能沒辦法完全解決問題喔!

三皇穴

為什麼三皇穴被稱為腎臟守護神?這個問題其實跟中醫經絡理論超有關係!三皇穴指的是「太谿」、「復溜」、「照海」這三個穴位,它們都位在腳踝附近,就像腎經的守門員一樣,專門負責調節腎氣。台灣很多中醫師都說,這三個穴位簡直是腎臟的VIP保鏢,經常按摩可以幫助改善腰痠、水腫這些跟腎有關的毛病。

先來看看這三個穴位的具體位置跟功能:

穴位名稱 位置 主要功效
太谿 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補腎氣、改善耳鳴失眠
復溜 太谿穴直上2寸 調節水分代謝、緩解下肢水腫
照海 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滋陰清熱、改善喉嚨乾燥

台灣潮濕的天氣特別容易讓人腎氣虛弱,這時候三皇穴就派上用場啦!像我們辦公室坐整天的人,常常會覺得腰痠背痛,中醫師就建議可以每天用拇指按壓太谿穴3-5分鐘。我阿嬤更厲害,她還會用吹風機溫熱照海穴,說這樣晚上比較不會一直跑廁所。

其實這三個穴位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它們都在腎經的循行路線上。中醫說的「腎」不只是指器官,還包括整個生殖、泌尿系統的功能。像復溜穴就是很多中醫師治療頻尿的首選,而太谿穴對更年期婦女的潮熱也很有效。有些推拿師傅還會配合精油來按摩這三個穴位,效果聽說加倍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