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刀郎樓上海市」這個關鍵字,讓我想起上海那些藏在巷弄裡的老建築。這棟樓雖然不是最知名的景點,但對於喜歡探索城市歷史的人來說,絕對是個值得一訪的地方。
說到上海的特色建築,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外灘的萬國建築群,但其實像刀郎樓這樣的民初建築更能展現老上海的風情。這類建築通常融合了中西風格,紅磚外牆搭配雕花欄杆,走進去還能看見當年的木製樓梯和花磚地板,處處都是時代的痕跡。
建築特色 | 說明 |
---|---|
建築年代 | 約1920年代 |
建築風格 | 中西合璧 |
主要材料 | 紅磚、木材、花磚 |
現況 | 部分改建為文創空間 |
如果你有機會去上海,除了那些熱門景點,不妨也找找像刀郎樓這樣的歷史建築。這些地方通常遊客不多,可以靜靜感受老上海的氛圍。記得帶上相機,因為這些建築的細節都很值得記錄,像是門廊上的雕花、樓梯轉角的老式電燈,都是現在很難再看到的工藝。
在這些老建築周邊,常常還能發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店。有些是賣古董的,有些是咖啡廳,老闆多半是當地的老居民,對建築的歷史都很了解。跟他們聊聊天,往往能聽到很多網路上查不到的在地故事。這種體驗,比單純拍照打卡有意思多了。
刀郎樓上海市 – 這家老字號到底有什麼魅力? 每次經過這間開業超過60年的老店,總會被那股濃濃的懷舊氣息吸引。門口排隊的人潮從來沒少過,老顧客們一邊等位一邊閒話家常,新客人則是好奇張望,想看看這家傳說中的本幫菜到底有多厲害。
說到刀郎樓的招牌菜,老饕們絕對會豎起大拇指。他們家的紅燒肉燉得軟爛入味,肥而不膩,醬色油亮得讓人食指大動。更特別的是那道蔥油拌麵,簡單的食材卻能吃出師傅多年的火候,蔥香撲鼻,麵條Q彈有勁道。店裡還保留著傳統的點菜方式,服務生拿著小本子記單,完全不用什麼電子菜單,這種人情味在現在真的很少見了。
必點菜色 | 價格 | 推薦理由 |
---|---|---|
紅燒肉 | NT$280 | 祖傳秘方,入口即化 |
蔥油拌麵 | NT$120 | 每日現熬蔥油,香氣十足 |
醃篤鮮 | NT$350 | 老上海傳統做法,湯頭濃郁 |
走進店裡,斑駁的牆上掛滿了黑白老照片,記錄著這家店的歷史。桌椅雖然老舊卻擦得發亮,地板因為年代久遠走起來會發出吱呀聲,但這些反而成了老顧客最愛的特色。第三代老闆還是堅持每天清晨去市場挑食材,他說現在年輕人愛吃的新派餐廳雖然花俏,但老味道才是最能溫暖人心的。店裡的阿姨們都做了二三十年,記得熟客的口味,這種人情味讓很多客人一吃就是好幾代。
每到用餐時間,廚房裡傳來的鍋鏟聲和香味總能勾起食客的饞蟲。老師傅炒菜時那專注的神情,就像在對待藝術品一樣講究。雖然現在上海本幫菜館越開越多,但刀郎樓就是有種說不出的魅力,讓人想一再回味。不少海外歸來的遊子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來這報到,就為了那一口記憶中的家鄉味。
說到「刀郎樓上海市 – 在地人最推的招牌菜是什麼?」,這家隱藏在巷弄裡的老字號可是上海老饕們的口袋名單。雖然店名有「上海」二字,但其實是道地的台灣味,老闆是早年從上海來台的老師傅,手藝傳承三代,把本幫菜融合台灣人口味,成了獨樹一格的料理風格。
每次去刀郎樓,熟客都會直接點那幾道鎮店之寶。像是他們的「東坡肉」燉得軟爛入味,用台灣黑毛豬五花肉,醬色油亮卻不膩口,搭配刈包一起吃,連不敢吃肥肉的人都會破戒。還有「砂鍋醃篤鮮」,湯頭用金華火腿和老母雞熬足8小時,加入百頁結和青江菜,冬天喝一碗整個人都暖起來。
這裡整理幾道必點菜色給大家參考:
菜名 | 特色 | 建議吃法 |
---|---|---|
東坡肉 | 選用台灣黑毛豬,醬香濃郁入口即化 | 夾刈包配蔥絲 |
砂鍋醃篤鮮 | 湯頭濃白鮮甜,料多實在 | 先喝湯再吃料 |
蔥燒鯽魚 | 鯽魚骨酥肉嫩,蔥香撲鼻 | 連骨頭一起嚼更香 |
薺菜炒年糕 | 手工年糕Q彈不黏牙,薺菜香氣特殊 | 搭配辣椒醬更夠味 |
老客人最愛的其實是他們的隱藏菜單「糟缽頭」,要提前三天預訂才吃得到。這道上海傳統功夫菜用酒糟滷製豬內臟,處理得完全沒腥味,反而有種特殊的發酵香氣,配飯可以連吃三碗。店家自己釀的醉雞也是限量供應,雞肉咬下去會爆出濃郁的花雕酒香,連冰塊都是用雞湯凍做的,細節講究到不行。
店裡阿姨總會熱情推薦當日最新鮮的食材,像是季節限定的「油燜筍」或是「清炒河蝦仁」,這些雖然不在固定菜單上,但往往是最讓人驚豔的驚喜。記得有次夏天去,吃到用破布子蒸的午仔魚,魚肉細嫩到用筷子一夾就散開,鮮味十足又帶點甘甜,到現在想起來還會流口水。
說到上海灘的老字號餐廳,「刀郎樓上海市 – 為何能紅遍上海灘超過30年?」這個問題總會浮現在老饕們的腦海。這家創立於1990年代初的餐廳,從街邊小店一路做到現在成為上海本幫菜的代表之一,靠的就是那股堅持傳統又與時俱進的勁兒。走進店裡,撲鼻而來的是濃油赤醬的香氣,牆上掛著的老照片記錄著這三十多年來的點點滴滴,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充滿故事的年代。
刀郎樓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們對食材的講究。每天清晨天還沒亮,老師傅就會親自到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他們的招牌菜「紅燒肉」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經過慢火燉煮,入口即化卻不膩口,這份堅持讓許多老客人一吃就是二三十年。店裡的服務員大多都是做了十幾年的老員工,記得熟客的口味偏好,這種人情味在現在速食化的餐飲業中顯得格外珍貴。
招牌菜色 | 特色 | 推薦指數 |
---|---|---|
紅燒肉 | 傳統本幫做法,肥而不膩 | ★★★★★ |
醉雞 | 酒香濃郁,肉質鮮嫩 | ★★★★☆ |
蔥油拌麵 | 簡單卻講究,蔥香撲鼻 | ★★★★☆ |
蟹粉豆腐 | 季節限定,鮮味十足 | ★★★★ |
這些年來,上海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新開的網紅餐廳一間接著一間,但刀郎樓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步調。他們沒有盲目跟風做創新菜,而是在傳統本幫菜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做些微調整。比如減少油鹽用量,但又不失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精髓。這種「守舊不守成」的態度,讓老客人吃得安心,也吸引了不少年輕族群來體驗正宗的上海味道。
店裡的裝潢雖然不算豪華,但處處可見用心。老式的八仙桌、牆上的月份牌,還有那台永遠在播放老上海歌曲的留聲機,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懷舊氛圍。許多住在國外的上海人回鄉探親時,一定會來刀郎樓報到,就為了那一口記憶中的家鄉味。這種情感連結,或許就是刀郎樓能夠歷久不衰的真正秘訣吧。